-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究也谈八十五式和八十八式太极拳
探究也谈八十五式和八十八式太极拳
看了胡金泉先生的《八十五式与八十八式太极拳》(载《少林与太极》2011年第8期,以下简称《与》文),笔者佩服胡先生对传统杨式八十五式太极拳和八十八式太极拳(以下简称“两拳”)的研究精神。此命题很少有人拟文谈论,也未引起太极拳界的关注。此文的发表,无疑是开启讨论研究传统太极拳套路和国编太极拳套路(含其他流派太极拳)之先河,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
但笔者认为,《与》文中的一些观点,不符合“两拳”的实际,一些提法失之笼统和片面。下面,仅就《与》文的一些观点谈谈笔者的看法。如有错误,请方家及胡先生批评指正。
一、杨澄甫先生的大架子。早于北京传拳时已修订改编。并非南下后根据南方人的特点简化而成
《与》文说:“杨式太极拳八十五式,是杨澄甫先生南下后根据南方人的特点,在杨式传统的大架子基础上简化改编而成的太极拳套路,在其晚年定型……”笔者认为,这一说法没有依据。
众所周知,杨式太极拳源于河南陈家沟的陈式太极拳。露禅公自陈家沟学成归来后,功夫日臻上乘,后经人介绍,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子班侯、健侯到北京王府教拳,杨式太极拳始为世人所知,后经杨氏祖孙三代不断修订改编,最后由澄甫宗师(露禅之孙)定型为现在广为传播的传统套路(即大架子)。在澄甫宗师之前,其祖父露禅,父辈班侯、健侯及其兄少侯,早已根据体用之需,对杨式老架作了修订。班侯修订传授的有“班侯小架”、“九诀八十一式大功架”等,健侯将老架修订为中架、“第三趟”和“老六路”,少侯传“少侯用架”等。杨澄甫早年传乃父健侯之中架,后逐步修订、定型为现在流传最广的大架子传统套路。(以上史实引自路迪民先生的《杨式太极拳三谱汇真》、杨振基先生的《杨澄甫式太极拳》以及《永年太极拳志》和有关资料。)由此可知,杨家祖孙三代早年已对杨式老架作了修订和改编,并依照古拳论讲求用意用气、内劲发放而删减了一些走架中的外劲、跳跃和跌踏等动作。澄甫宗师早年弟子及传人许禹生、田兆麟、陈微明、董英杰、李雅轩、牛春明、崔毅士、吴志青等所传授的拳架与杨澄甫的大架子基本相同。许禹生于1921年出版了《太极拳势图解》,陈微明于杨澄甫南下前的1925年就出版了《太极拳术》。由此可知,杨澄甫先生早在1928年南下传拳之前已经传授这套大架子了。
二、关于“两拳”的主要“区别”
1.《与》文认为,“八十五式要求实脚转体,八十八式是虚脚转体。这是两套太极拳最根本的区别。”这种说法不准确,也不符合实际。
目前流行的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含八十五式,以下同),由于种种原因,在打法及个别动作上存在差异,这是正常现象。所谓虚、实转体,指弓步拳式在转向及换步移动重心时是先后坐使前脚变虚转动身体,还是不后坐而直接以实脚(前弓脚)转动身体的两种打法。目前,有一些拳家主张虚脚转体,也有一些拳家主张实脚转体。据笔者所知,采用虚脚转体的拳家有郑曼青、董英杰、李雅轩及杨氏兄弟振基、振探究铎、振国等;采用实脚转体的有傅钟文、赵斌、吴志青等;崔毅士的拳架,据其孙崔仲三先生演练,有虚脚转体(如单鞭过渡动作),也有实脚转体(如左右搂膝步等)。笔者认为,虚、实转体只是先师们打拳的风格差异而已,不能说这是“两拳”的“最根本的区别”。
2.拳式动作个数的多少及个别名称之异同,也非“两拳”的区别。
《与》文说,“两拳”云手和倒卷肱(传统套路为倒撵猴)个数不同,个别拳式名称也有差异,并以此作为“两拳”的主要区别。
笔者不这样认为。各拳家所传的拳架风格特点不尽相同,以云手、倒撵猴为例,杨振基、杨振铎所传套路每式均为3个,而傅钟文、赵斌所传均为5个。杨振基老师说:“云手可云三、五、七个,与倒撵猴式相对应。倒撵猴式是退,云手是进,退多少步,进多少步”(《杨澄甫式太极拳》云手“注意事项”)。八十八式的云手、倒卷肱和野马分鬃每式打3个,八十五式打5个,均属可行,不应认为是“两拳”的“主要区别”。(笔者注:《与》文中称八十五式15个云手,八十八式13个云手,恐是5个和3个之误。)
至于个别拳式名称的异同也属正常。因前辈拳家授拳时多为口传心授,一些拳式以动作直呼,如搂膝拗步、进步栽捶、左右分脚等,一些拳式因象形得名,如揽雀尾、左右打虎、金鸡独立、玉女穿梭等。再加上方言、谐音的影响,一个动作出现不同的名称不足为奇。就说杨澄甫亲传的几位弟子,他们的拳式名称也有差异。如抱虎归山,李雅轩作“豹虎归山”:扇通背,李雅轩、杨振铎作“扇通臂”,崔毅士作“闪通背”,董英杰称“山通臂”;双峰贯耳,一些拳家称“双风贯耳”等。八十八式将扇通背和倒撵猴称作“闪通背”、“倒卷肱”(源自陈式太极拳名)也不是什么“主要区别”。
3,“两拳”的动作难度差距不大,拳架的高低不是“两拳”的区别。
《与》文说:传统套路“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