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和社火关系演变初探.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女性和社火关系演变初探

女性和社火关系演变初探   [摘 要]传统时期,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生困守闺阁,社火是其为数不多的能够合理合“法”走出家门的机会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获得了解放,她们从只能作为社火表演的观众,到近代以来成为参与者,进而成为表演的主体,这其中究竟经过了怎样的变化?本文将以有“社火之乡”美誉的晋南为例,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对女性与社火的关系进行个案分析,探索女性参与社火的过程。   [关键词]女性;社火;晋南   在传统社会,女性一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长期局限于家庭这样狭小的生活空间。她们能光明正大走出家门的机会并不多,而观看社火是其中之一。女性从只能作为社火表演的观众,到近代以来成为参与者,并逐渐成为表演的主体,这其中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文拟以晋南为例,对女性与社火的关系进行个案分析,探索女性参与社火的过程。   一、从传统到现代:社火的演变   社火,传统时期村社迎神所扮演的杂戏,源自古代中国对于土地和火的崇拜。正是这种崇拜,使得民间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习俗,并代代相传。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新的时代也赋予社火以新的内涵,社火的形式和内容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并发展成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型民间娱乐活动。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社火等民间艺术统统被斥为“牛鬼蛇神”而禁止演出。一直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一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才得以恢复。时至今日,社火已更多地从娱神变为了娱人,成为一种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   社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分布极为广泛,且种类多样。山西社火是民间社火的典型代表之一。据统计,山西约有两百五十多种民间社火,按其表演形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秧歌类、花灯旺火类、神鬼舞类、车船轿舞类、武术杂技类以及模拟禽兽类,其中秧歌、锣鼓的分布极为广泛。晋南被称为是“社火之乡”,社火表演尤以阁跷、锣鼓类表演见长,如风靡于万荣、河津、闻喜等地的花鼓鼓舞,还以晋南花鼓而命名。   二、观看社火:女性合理走出家门的机会   在生产力极度落后的传统时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普通民众的娱乐方式本就贫乏。这一时期的礼教秩序又竭力主张严格判别尊卑,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合作,这一秩序鼓励的是温柔、娴静、顺从、勤俭以及精于烹饪缝纫型的女性。而且妇女的德行总以不健谈不饶舌为上,又不要东家西家的乱闯闲逛,又不宜在街头路侧昂首观看异性,女子总被期望以保守贞操而男子则否。数千年父与子的权力循环中,女性的一生,只是作为父亲的女儿、丈夫的妻子、儿子的母亲而存在,她们从来没有自己。她们的一生也没有别的事业,只有做做贤妻良母而已。中国妇女既已习惯了这种生活,她们也不甚关心社交的集会,而且一年之间,也少不了有相当胜时令节,好让她们露露头面,欣赏一番社会活动的欢娱景象。(1)   这里所谓的“胜时令节”,除了元宵节前后,妇女以走百病为名可结伴出行的一些活动外,就是迎神赛社时的社火了。社火是属于一切男女的全民狂欢。   光绪时期的直隶绛州志曰:岁时社祭,夏冬两举,亦古者报啬之遗。又乡镇多香火会,扮社鼓、演剧、招集贩鬻,人甚便之。然男女聚观,识者鄙焉。(2)   六月六日为县城内一大会期,邻县商贾云集赴会者,不远数百里而至,约至六月二十日始罢。且是日东街府君庙妆演各种故事,下午三四钟时游行街市,男女聚观,评语亵渎。虽彰商务之盛,亦为风俗之忧。(3)   从这些县志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在迎神赛社之日,被禁锢在庭院中的女性得以走出家门观看这样盛大的社火表演,长期被各种礼俗约束的女性对此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异常活跃于观看现场,这几乎成为了女性参与公众活动的仅有方式。即使如此,仍为封建卫道者所诟病,认为这是陋俗,女性抛头露面败坏了社会风气,如县志中所记载,识者鄙焉。在他们看来,尽管这样的传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但仍为风俗之忧。   在相关史料中,并未见到有女性参加社火表演的记载,甚至在有些地方的祈雨等迎神赛社活动中,还严禁女性参与,而男性参与表演的记载随处可见。如流行于新绛县一带的花敲鼓,主要舞者为四名男子,这四个人分别代表牛、虎、狮子、麒麟,以镇邪恶。另有二十四名男子挎扁鼓,一字排开或呈半圆形,于主舞者身后进行伴奏和伴舞。(4)还有在晋南特别流行的威风锣鼓,其表演人数一般为三十人,解放前均由男子表演。(5)此外,流传于河津马家堡、李家堡和刘家堡的转灯表演,举灯者也一律是男性。(6)而在社火表演中需要女性的角色时,多采用男扮女装的方式,由男性来反串。如流传于运城市龙居镇赵村和安邑镇固家坡一带的花篮灯表演,十二个姑娘(原为男扮)手持花篮,踏着音乐,时分时合,时举时抱,在似流水的“圆场步”中,变换出“二龙戏水”、“白菜心”、“三盏灯”等队形。(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