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系病证厥证
表一、类 证 鉴 别 表 表二、厥证虚实辩证表 厥证辩证论治简表 5.常用药: 独参汤即重用一味人参,大补元气。亦可用人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静脉推注或滴注。同时对急性失血过多者,应及时止血,并采取输血措施。 后用人参、黄芪——益气。 当归、熟地——养血。 白芍、五味子——敛阴。 白术、茯苓、远志、甘草——健脾安神。 肉桂——温养气血。 生姜大枣——和中补益。 陈皮——行气。 6.加减: 若自汗肤冷,呼吸微弱者,加附子、干姜温阳。 若口干少津者,加麦冬、玉竹、沙参养阴。 心悸少寐者,加龙眼肉、酸枣仁养心安神。 (三)痰厥 1.症状: 主症:素有咳喘宿痰,多湿多痰,恼怒或剧烈咳嗽后突然昏厥。 兼症: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 舌脉:舌苔白腻,脉沉滑。 2.肝郁肺痹,痰随气升,上闭清窍。证机概要: 3.治法:行气豁痰。 4.主方:导痰汤。本方燥湿化痰,行气开郁。 5.常用药: 陈皮、枳实——理气降逆。 半夏、胆南星、茯苓——燥湿祛痰。 苏子、白芥子——化痰降气。 6.加减: 若痰湿化热,口干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加黄芩、栀子、竹茹、栝萎仁清热降火。 * 第七节 厥证 【概说】 一、概念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病情轻者,一般在短时内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及口眼喎斜等后遗症;但病情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二、沿革 (一)《内经》载有专篇,奠定 了“厥证” 理论基础。 病机:气血逆乱。 分类:暴厥、寒厥、热厥。 (二)《伤寒论》、《金匮要略》认为“厥证”有外感病中的发厥和内伤杂病的发厥之分。 (三)《诸病源候论》对尸厥的表现进行描述,“其状如死,犹微有息而不恒,脉尚动而形无知也”。并探讨其病机是“阴阳离居,营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 (四)元·罗天益《卫生宝鉴·厥逆》初步提出内伤杂病与外感病的厥之不同点。 (五)明代《医学人门·外感寒暑》首先明确区分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厥证。 (六)《景岳全书·厥逆》提出以虚实论治厥证,切中临床。 此后医家对厥证的理论不断充实、完善和系统化,提出了气、血、痰、食、暑、尸、酒、蛔等厥,并以此作为辨证的重要依据,指导临床治疗。 三、讨论范围 鉴于厥的含义较多,本节厥证所讨论的范围是以内伤杂病中具有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四肢逆冷为主症的病证。至于外感病中以手足逆冷为主,不一定伴有神志改变的发厥,以及后世列为中风范畴之“大厥”,均不属本节之讨论范围。暑厥系由感受暑热之邪而发病,本节亦不作讨论。 西医学中多种原因所致之晕厥,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病因 情志内伤 所愿不遂,肝气郁结——郁久化火,肝火上炎或大怒而气血并走于上,以致阴阳不相顺接而发为厥证。 平素体弱胆怯,加上突如其来的外界影响——如见死尸,或见鲜血喷涌,或闻巨响等,亦可使气血逆乱而致厥。 劳倦体虚 元气素虚者,如因过度饥饿——中气不足,脑海失养。 过度疲劳,或睡眠长期不足——阴阳气血亏耗,亦会成为厥证的发病原因。 如大汗吐下——气随液耗;或创伤出血。 血证失血过多,——致气随血脱,阳随阴消,神明失主,而致厥证。 饮食不节 嗜食酒酪肥甘,脾胃受伤——运化失常,以致聚湿生痰,痰浊阻滞——气机不畅,日积月累,痰愈多则气愈阻,气愈滞则痰更甚;如痰浊一时上壅——清阳被阻,则可发为昏厥。 或暴饮暴食,饮食停于胸膈——上下不通,阴阳升降受阻,均可引起昏厥。 病机 (一)厥证是由于气机逆乱,升降失常,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亦为基本病机。 骤遇恼怒惊骇——气机逆乱,清窍壅塞——发为气厥实证; 素来元气虚弱——清阳不升,神明失养——发为气厥虚证; 素有肝阳偏亢,遇暴怒伤肝——阳亢气逆,血随气升——发为血厥实证; 大量失血,气血不能上达清窍——神明失养,昏不知人——发为血厥虚证。 情志过极、饮食不节——气机升降失调;或痰随气升,阻滞神明,——发为痰厥。 (二)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气盛有余,情志突变 清窍闭塞,不知人事,成为厥之实证 气逆上冲,挟痰上壅 气虚不足,清阳不升,气陷于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