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十年来水浒传作者成书和版本研究述要
近十年来水浒传作者成书和版本研究述要
摘要:20世纪关于《水浒传》作者、成书年代及版本问题的探讨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有各种分歧的认识、观点、说法等。进入21世纪,研究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仍不减以往,仅我国大陆出版发表的各种有关论著就达40多篇(部),其中不乏新的资料与见解。对近10年的有关研究予以述要,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分歧在新世纪《水浒传》研究中的延续与演变。
关键词:新世纪 《水浒传》 作者 成书年代 版本
在过去的20世纪,《水浒传》作者、成书年代及版本问题的探讨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有各种分歧的认识、观点、说法等,已由近年新出若干种相关学术史著作进行梳理总结,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方便。但是,这些分歧在新世纪《水浒传》研究中的延续与演变,尚未受到及时的关注。而进入21世纪以来,研究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热度仍不减,仅我国大陆出版发表的各种有关论著就达40多篇(部),其中不乏新的资料与见解,述要如下。
一、关于作者
《水浒传》的作者,明清间有罗贯中说、施作罗编说、施作罗续说、施耐庵说等。20世纪又出现了施作罗改说、罗作施改说、山东罗贯中说、明中叶同名小说家说、罗著某续说、非罗非施说、累世成书说、文人独创说等。新世纪以来,学者们对《水浒传》是累世成书还是文人独创给予了较多的关注。
力主累世成书说的有陈松柏先生。他认为此说“基本接近其成书的历史真实”。他的理由是:“《水浒传》并非一时一地一人创作的结晶,它的成书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始自北宋末年宋江其人的简单史实,植根于民间的生动传说,盛行于流行一时的说书人、唱戏人口头,张扬于书会才人的话本、传奇,一步步成熟于一代代文人的整理加工,它的故事涵盖数省,融汇了宋元明三个历史朝代的有关现实生活、朝野轶闻,因此,要探讨她的作者,又岂能局限于一人一地一时呢?”他认为从累世成书的角度看,“那许多似乎在某一片面的论点下不好理解的问题,一旦放置在《水浒传》成书全过程辽阔的大背景下,其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诸如不同的地域特色问题等。关于明清版《水浒传》作者署名不一的情况,陈松柏认为,《水浒传》的创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凡是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阶段性成果的每一个人,都有署名的资格。”但是否真正的作者,不能以此为据。《水浒传》累世创作而成,“没有一个固定的作者”,因此给“书商的编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口”,从而“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就幸运地“成了家喻户晓的事实”。陈先生的说法自有道理,但他断言“署上名的必不是真正的作者”,似乎太过绝对。[1]持相近观点的还有侯会先生。他从《水浒》艺术水平的前后反差考察,认为“《水浒》的最后写定,恐怕非一时之功、一人之力。参与写定的作者,既不排除郭勋门客,也不应排除民间卖文为生的‘自由撰稿人’,或受雇于书坊的书会才人”。[2]正因为《水浒传》在流传过程中,可能有“难以计数的说书人和听众都参与了创作”,所以李骞说“《水浒传》的真正作者恐怕永远也不可能找到了。”[3]该论未免有偏。
主文人创作说者具体主张不一。马成生认为《水浒传》作者应该是一位南方人。他就江苏盐城兴化的施彦端是否即《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争议发表文章,认为“施彦端与施耐庵难以‘关联’”;从《水浒传》所描写地理、气候、语言及人事风物等推究,其作者并不熟悉江北地区,而只能是长期生活于江南,主要是钱塘(杭州)一带。[4]最近马成生又著文从施彦端的“仕途”即“外部”的有关资料谈起,结合《水浒传》的北方地理态势与气候风物的描写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即文本“内部”的研究,进而说明“苏北那个曾为‘进士’并曾‘为官’的施彦端字耐庵者并非《水浒传》的作者”[5]。
陈四益先生则以为“考据之学,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水浒》作者也当有新的结论”。他对历来或施耐庵或罗贯中的说法均不表赞同,而认为作者的大名镶嵌在《水浒》第一页引诗之中。“纷纷五代乱离间”句,“五代”居中是“石”姓,“草木百年新雨露”句,木旁着水是“沐”字,“寻常巷陌陈罗绮”句,“罗绮,此皆丝也”,此丝合壁是“紫”字。所以,《水浒》作者姓石名沐紫。这当然是基于“我们已经有了靠一种食品或几个词儿定《金瓶梅》作者的大作,有了靠一首诗的‘解密’确定《西游记》作者的宏论,有《红楼梦》隐括一场宫廷谋杀案的专著,岂可让《水浒传》独罹冷遇”的“最新考据学”的调侃[6],虽别出心裁,但不足为据。
丁一清不赞同累世成书说。他说:“世代累积型作品内容恒定,是史书、话本和戏曲等艺术因素长期沉淀积累的产物,成书之前有较漫长的艺术积累过程。”根他考查,“从宋江本事的发生到《水浒传》小说的出现,相隔久远,在文献资料中既无具体的史料作品传世,也无系统的话本作品流传,所出现的水浒故事杂剧其主体内容与小说水浒分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