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灾难报道和社会结构研究
灾难报道和社会结构研究
[摘 要]大众媒体对5.12地震的相关报道,以信息高度透明为最大特点,在中国传媒史和传播史上,是里程碑式的;而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以整体呈现、关注普通人等颇具倾向和特点的报道,无论是在地震期间,还是在以后长期的社会构建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
[关键词]灾难报道 地震 社会结构
格伯纳理论中提出,大众传播不仅为其公众提供了公用的信息流(讯息系统),同时这些讯息逐渐培养了公众对社会的印象。在传播思想论的范畴下,对新闻的定义有了三种界定:“事实说”、“报道说”、“信息说”。李普曼说,媒体是探照灯,不是镜子。既然是探照灯,就有倾向。正是因为有倾向的“报道”,让新闻凝聚了社会性和把关人的主观性,传播事实,却又高于事实。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在四川汶川县发生M8.0级地震,新华社在地震18分钟后(5月12日14:46)发布第一条确认地震报道,之后全国各地媒体自发以灾情为命令奔赴地震灾区最前线,在第一时间都作出了最大规模的报道。这次的灾情报道以信息高度透明为最大特点,在中国传媒史和传播史上,是里程碑式的迅捷公开的信息,一场地震让这个剧变得有点找不着北的社会重新洗了一次牌,换了游戏规则。
本文将从地震报道对中国社会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两个方面分别探讨。
一、地震报道对风险社会的短期影响
灾难降临的异常社会,呈现出风险社会的特征。这个时候的社会是处在一片混乱的状况中的,而一切都是因为人们对究竟发生了什么无以证实,恐慌弥漫。
(一)信息透明恐慌减少、救济增多
社会恐慌的真正根源来自信息的不确定和不平衡。汶川地震发生在国务院《信息公开条例》5月1日生效之后。除了报道快速、及时以外,信息的公开透明是这次地震报道的一个最为显著特点。
三次调整更改的地震级数判定、每天公布的不断变化的死伤人员数字、救援进展情况的现场播报,民众随时都可以通过大众媒体的报道获取关于灾情的各种动态信息;对地震预报的质疑、救助中的困难、学校房屋质量的责难,这方面的信息媒体没有刻意地回避和控制,而是更加开明地有所反应。
报道的透明度对社会的影响首先是让民众恐慌减少。这一点从成都在地震第二天大多恢复工作学习上可以得知。最好的例子是网络上流行的《四川人的幽默》的帖子这种幽默在全民恐慌的氛围中是不可能有的。
灾情不会因为传播而变得更严重,却能因为信息的公开透明而赢得更多的补救机会。中国和世界都在这次灾情的信息传播中,感受到了信任和知情权的被尊重,国人更藉此与国家同命运同呼吸。
(二)整体呈现与细节穿插举国之力,团结一心
在灾难面前,媒体首先全力呈现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的应战场景。
展现整体的方式之一是各级领导的大举动相关报道。胡锦涛主持政治局常委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温家宝绵阳北川汶川察看灾情“我会再来看你们的”;四川省政府启动应急I级响应;成都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召开全体会议……各级领导的一举一动都是大新闻,它代表党和政府组织民众应战危机。
第二个切入点是对各系统的专题报道地震系统、公安系统、交通系统、卫生系统、粮食系统、物价系统、通讯系统、民政系统、金融系统、教育系统……纷纷亮相媒体,通报情况,启动紧急预案。
之后铺开到全国各面,各方力量聚集于灾区《十万火急5万官兵奔赴灾区》、《一线指挥金融巨头纷赴成都》、《中石油中石化力保成品油稳定供应》、《中国电信率先打通汶川与外界的信息联系》、《大型机械开进汶川北川》、《涪江飞架“生命之桥”》、《东航运送地震专家赴灾区》、《忙碌25小时只想多救出一名孩子》……此类报道层出不穷。
由政府组织行动所构成的宏大叙事,为民众呈现的是中国在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悲情而又沉着,紧张而又有序。
穿插在宏观全景中的,是民间草根的伴随活动。从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的奔赴灾区,到长沙球迷用四川话高喊“四川雄起”;从众多明星赶录公益歌曲到乞丐捐款全身上下数百元;西南的食品来了,中南的药品来了,华东的帐篷、华北的血浆、西北的衣物、东北的器械……“我们都是汶川人”在这些伴随活动中显得是那么细腻入微、深切动人。
整体呈现与细节穿插,才呈现的是完整的中国社会,这样的报道,让民众更能体会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骤然爆发。
(三)人文关怀坚韧的理由
虽然公布的死伤数字在一天天增加,虽然余震不断,山崩地裂时有发生,但是民众通过媒体,更多看到的却是生命的坚强。在等待救助时仍唱着天真儿歌的勇敢小女孩,在救出一个人时大家唱着生日快乐歌的场景……《与死神赛跑血手刨出20多名学生》、《苦守一夜老板唤醒被埋旅客》、《500人徒步都江堰一路救人一路受助》、《身旁残墙在倒防疫员冒险喷药》、《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