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塞病中医证型和用药规律文献分析
白塞病中医证型和用药规律文献分析
摘要:目的 分析白塞病中医证型和处方用药,探讨白塞病的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方法 检索1990年1月-2013年10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相关文献,对纳入文献中的证型、用药进行整理,总结各证型、药物的类别及其出现频次、频率。结果 共纳入58篇文献,涉及证型20个,其中常见证型为湿热蕴毒、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湿热壅盛,占总频次的55.4%。证候要素中湿热占总频次的41.3%,阴虚占18.1%,阳虚占12.9%;病位主要在肝、脾、肾,占总频次的94.4%。共计用药197味,可合并为19大类,其中清热药、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占50.6%。方剂共计66首,其中成方31首,自拟方35首,使用较多的成方是龙胆泻肝汤、甘草泻心汤。结论 白塞病中医证型分布和用药特点存在一定的规律,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白塞病;中医证型;用药规律;期刊文献
中图分类号:R2-05;R259.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1-0040-03
白塞病是一种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主要表现为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现代医学治疗白塞病多以激素及免疫抑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拓新工程”项目(院0825)
剂控制病情[1]。白塞病的临床表现与中医“狐惑”类似。笔者通过查阅国内期刊上公开发表的中医诊治白塞病文献,对证型和用药进行整理并分析,以期为临床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收录的1990年1月-2013年10月中医药诊治白塞病的文献。以“中医药”和“白塞病”或者“白塞氏病”或者“白塞综合征”或者“狐惑”为检索关键词,采用顺查法进行检索。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含有完整的中医诊治白塞病或狐惑证型名称和方药记载的文献;所涉及的治法和用药有确切疗效的文献;含有单方和验方也一并统计;剔除综述性文献、重复文献。
1.3 资料处理与数据分析
①证型统计:证型名称和分类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2007版《中医诊断学》[2]证型标准,并分析各证型证候要素。②方剂统计:每个证型附1首以上方剂者,按数方统计;基本方含有加减用药者,仍按1首方剂统计。③药物整理:方剂组成及其加减药物均予统计;中药名称、功能分类、归经和药物性味均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2007版《中药学》[3]所载标准整理,如教材未录入者,以《中药大辞典》[4]为标准;若1味药数种归经者,按数种归经统计。④运用Excel进行相关数据录入,整理后的数据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方剂和药物频次及分布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纳入情况
初检文献72篇,剔除综述性文献、文献中所载证型与方药记录不完整、无确切疗效的文献14篇,最终纳入文献58篇。
2.2 证型分析
58篇文献所涉及的证型经归类后共计20个,单个证型被文献引用频次共计101次,其中常见证型为湿热蕴毒、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湿热壅盛,占总频次的55.4%,频次仅1次的4个证型归为其他证型,见表1。
2.3 证候和病位要素分析
58篇文献中共出现证候要素9个,引用频次共计116次。实性证素占56.8%,其中湿热占总证候要素41.4%;虚性证素占43.2%,阴虚、阳虚最为常见,见表2。病位要素5个,肝、脾、肾、胆、肺各占病位要素总频次的36.0%、29.2%、29.2%、4.5%、1.1%,其中肝、脾、肾共占病位要素总频次的94.4%。
2.4 用药频次分析
58篇文献共整理出197种药物,用药频次总计1363次。其中频次排名前30位的药物依次为甘草(72,5.3%)、生地黄(53,3.9%)、当归(52,3.8%)、茯苓(50,3.7%)、黄芩(40,2.9%)、黄柏(38,2.8%)、黄连(35,2.6%)、牡丹皮(34,2.5%)、赤芍(33,2.4%)、土茯苓(29,2.1%)、龙胆(28,2.1%)、黄芪(28,2.1%)、金银花(25,1.8%)、玄参(24,1.8%)、柴胡(24,1.8%)、党参(23,1.7%)、栀子(22,1.6%)、泽泻(21,1.5%)、延胡索(21,1.5%)、白术(21,1.5%)、车前子(19,1.4%)、连翘(18,1.3%)、知母(17,1.2%)、苦参(16,1.2%)、菊花(16,1.2%)、白花蛇舌草(15,1.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