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讲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案例精选.ppt

社会学概论第讲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案例精选.ppt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学概论第讲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案例精选

案例: 现代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主要内容 1.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发展历程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与原则 5.现代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部署与途径 一、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历程 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统称。按照这种观点,人类社会在现阶段发展变化,不仅限于工业领域或经济领域,同时也发生在知识增长、政治发展、社会转型、心理适应等各个方面,是社会整体性变化的过程。 现代化的标准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Alex Inkeles)还提出将现代化的指标加以量化, 其具体参数如下: 1. 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 2. 农业产值占GDP比重15%以下; 3. 服务业产业占GDP比重45%以上; 4. 非农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70%以上; 5. 识字人口的比重80%以上; 6. 适龄年龄组中大学生的比重15%以上; 7. 每名医生服务的人数1000人以下; 8. 平均预期寿命70岁以上; 9.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50%以上; 10. 人口自然增长率1%以下。 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状况 中国各省市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现代化的国内背景:十大阶段性特征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但还不完善; 2、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3、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转变; 4、科技事业不断发展,但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大量依靠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5、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不平衡的小康; 6、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缩小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7、对外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国际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但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 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但人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 9、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化,但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10、社会总体上安定团结,但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各类犯罪活动和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依然严重存在,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可低估。 因此,“和谐社会”的提出具有现实和长远的双重意义。从现实意义上,这是对中国现实社会问题的一种积极回应与对策;从长远意义上,一个理想社会的主要特征就应该是和谐。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这种理想状态的一种概括。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历史背景: 古籍:孔子说过“和为贵” ;墨子提出了“兼相爱” ——“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左传·襄》 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当代 ——1978年终止“阶级斗争为纲”,逐渐告别“斗争哲学” ——1980年代初期,“国民经济计划”扩充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社会发展”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1980年代中后期,经济过热,中央提出“稳定压倒一切” ——1990年代,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由此也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 “和谐社会”提出的几个重要时事背景 1、2002年11月,十六大报告中: 一是提出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社会更加和谐”; 二是提出要建立起“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 ; 2、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统筹”。 3、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4、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和谐社会的目标和特征。 5、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 使和谐社会从理论到实践得到全面丰富,并为明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大凝聚共识。 6、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理论背景: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庭顿的现代化理论认为,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起飞时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恰是进入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我国社会转型目前正面临着这样关键的临界点,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