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城市文化建设之滁州城区桥文化发掘和研究.docVIP

滁州市城市文化建设之滁州城区桥文化发掘和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滁州市城市文化建设之滁州城区桥文化发掘和研究

滁州市城市文化建设之滁州城区桥文化发掘和研究   摘 要:桥梁建筑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特别是古代桥梁,表现出劳动人民的精神意志和智慧力量,它也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典型标本。但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古桥的保护与城市化出现一定的矛盾;新建桥梁造型选择又会受经济性、实用性制约,为了传承、保护和开发这一桥文化资源,梳理了滁州市城区古桥及现代桥梁的历史发展历程、用料、结构受力型式等,并以其中保存较好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桥建筑为研究对象,从结构组合、材料类型、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分析探讨,为滁州市城区桥文化的保护与发掘工作提供对策。   关键词:城市文化 桥文化 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205-02   城市的桥梁建筑,特别是有历史的古代桥梁,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历程,体现着当时的文化内涵和当时的科技水准,是不可多得的城市记忆。城市桥梁还可以作为窥见城市变迁、兴衰、发展的历史及人们生活进化的历史文脉,其也构筑了现代城市文明底蕴深厚的文化渊源。   滁州文化归纳起来有醉翁文化、明文化、儒林文化、孝文化、红色文化。作者认为滁州的桥文化值得发掘利用,增强滁州的文化群,打造文化品牌和旅游资源。   1 滁州市城区桥梁现状调查   经调查,滁州市市内现有桥梁约50座,其中古代桥梁6座,桥梁结构形式有:石拱桥、双曲拱桥、梁桥(包括简支和连续结构形式)、板桥、板拱桥、刚构桥等。   2 市内历史名桥造型及文化资源发掘   2.1 广慧桥   古名宏济桥,赤阑桥,俗称西桥,为明代建筑。在今滁州市区四牌楼街和古楼街交接处,自西向东跨西涧之水。该桥为三跨石墩石肋拱桥,黏合材料为桐油和石灰。中孔主跨为7.2 m,矢高为4.5 m。边跨跨径为5.3 m,矢高3.5 m,圆弧拱。桥梁总长36 m,宽度沿桥向有所变化,从中孔6.3 m过度到桥头10.4 m。每孔圆拱顶端两面各有形象各异的兽首浮雕一个,气势生动。广惠桥至今保存完好,在2004年成为安徽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此桥初建于东晋,真正有志记载始建于唐代永徽年间(650—655)。明正德十六年(1521),江西农民起义,官军前往镇压,途经广惠桥,州守见情况紧急,以木架桥供官兵通过。历时三十年,木朽益甚。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豫章人熊琦来领州事,进士胡松及乡宿朱勋等与之议,共谋捐建;州守熊琦迁刑部员外郎,鄞县人张子韬来权州事,继续谋捐建,修石桥成功。胡松曾作《新建广惠桥记》勒于碑。此碑后坠入水中。   广惠桥除了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底蕴,更能体现官为民谋福祉、官民一心的和谐社会气象。另外唐代滁州刺史韦应物所赋“咏滁州西涧”七言绝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正是描写古时滁州山水,此情此景让人流连,也使滁州名流后世。   2.2 三元桥   三元桥又名文德桥,南北走向,是一座三跨的石墩板梁桥。桥面梁板部分为1946年重修。桥长27 m,桥宽3.7 m,中孔跨长7.9 m,边跨两孔分别长4.8 m和4.5 m。   三元桥是明清时用的古名,文德桥是1921年对三元桥修缮时的新命名。明万历壬辰(1592)年始建。原桥为三孔石墩台木板桥。建桥时因桥北(现今北苑小区处)建有“三元宫”道观,故得名。历经一百五十多年,清光绪《滁州志》记载,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桥岁久倾颓,颇多坍卸”,滁州知州温必聪筹资重建。据《滁州交通志》记载,到民国初年,桥木板岁久腐烂。1921年,由在外地学习的滁州籍学生捐资重修成今貌,一直运用至今。因当时桥西北有文庙(夫子庙),故取名“文德桥”。两旁栏杆和桥头牌坊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这种技法是受津浦铁路建桥影响,实为滁州公路桥建桥史上的首例。当时桶装水泥由天津运来,经滁州瓦工马朝柱领工建成。其桥两头牌坊的外侧上额,均刻有“文德桥”名,内侧南、北两头,分别刻有“仰观丰岭”和“俯鉴清流”的题额,为黄淮臣所书。“文革”初期更名为东风桥,不久复名为文德桥。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德桥也寄托了身在外乡的滁州游子思乡之情,并祈祷滁州文运昌盛。   3 滁州市城区桥梁保护、开发   3.1 古桥建筑的保护与开发   (1)通过滁州古桥结构破坏及表观病害的分析探讨,得出目前古桥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针对各种问题我们提出了下列保护措施,来提高古桥建筑的承载及使用能力,其目的是完好的保留古桥建筑所承载的文物价值。具体保护方法路径如下。   1)现场调查:①文物价值;②保存现状;③材料性质;④修复史。   2)保护性处理:①清洗;②粘结加固及修理;③表面封护。   3)结构加固:①上部结构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