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态足迹及光伏建筑一体化理论和生态性宜居城市规划策略研究
生态足迹及光伏建筑一体化理论和生态性宜居城市规划策略研究
摘 要:生态性宜居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基本条件和终极目标,如何能够综合以往前沿学科的成果的城市规划经验、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河北省大规模建设中所面临的中心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里出现的生态性宜居问题予以定性与定量双方面的妥善解决,是相关设计活动的重要课题。
Abstract: Ecological livable city has become the basic conditions 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city-construction, how to combine the previous-subject results and the experience of urban-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choosing a suitable method to solve the problems faced in center-city of Hebei large scaled construction in urban-planning and design activities under ecological livable issue from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spects , is the important topic.
关键词:生态宜居城市中心城市 城市规划
Key word: Ecological Livable CityCenter-cityUrba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河北省于2008年始提出城市建设“三年大变样”及“三年上水平”之举措,城市建设活动在省内各地如火如荼展开,尤其各个中心城市的建设量之大为史所罕有,城市环境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为之一新。大规模建设活动为河北省多层次、全方位的宜居性中心城市建设的诞生提供了一个极为宝贵的良好契机,中心城市的宜居性建设存在较高的投资效率,不仅能够为中心城市自身内部相对较多的人口提供更加优质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同时周边地区发生良性影响。其中,生态性宜居评价作为城市宜居评价的首要条件,应作为城市规划设设计策略中的重要课题予以重视和研究。
结合相关技术性学科发展的研究成果与城市规划设计学科所积累的一般性设计经验,可以较为理想地实现或者接近城市宜居性规划理念,而中心城市在生态性宜居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特殊性,在现今河北的大规模建设中体现出较普遍的特征。
1.“生态足迹”理论的运用
生态性宜居的重要特征为:生态系统在满足对城市的资源供给后自身运作是否健康、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是否取得平衡;对此可以用著名的“生态足迹”理论来进行量化判定。生态足迹理论为加拿大生态学家William和其博士生Wacher Nagel 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用来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测算和评价。生物足迹理论的切入点为:城市居民对生态资源、能源的消耗量和废弃物的数量可以确定;所消耗资源与能源及废弃物的消耗能够折算成为生产和消纳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的生产面积或者生态面积,由此,所谓生态足迹的概念即为:生产一个城市人口所消耗的资源和消纳相应废弃物所需占用的生物生产土地和海洋的面积的总和,计算公式为:
EF=N·ef =N·Σ(aai)=Σ(ci/pi)
其中:
i为消费商品与投入类型;
pi为i中消费产品的平均生产能力;
ci为i种产品的人均消费量;
aai为人均i种交易产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
N为人口数,EF为总的生态足迹。
理论中另一重要概念为“生态承载力”,即一个城市所能够提供的一个城市人口所消耗的资源和消纳相应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土地和海洋的面积的总和,这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生态警戒线,其计算公式如下:
ec=aj·rj·yj (j=1,2,3,… 6)
显而易见,当一个城市或者区域的生态足迹的量化值超过生态承载力的量化值的时候,此城市或者区域的生态系统将出现“生态赤字”,即该城市或区域的生态系统在理论上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生态系统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冲突,需要进行深度调整。例如河北省中心城市之一保定市在三年大变样之前的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1156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 0.6530hm2;减去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后,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5746hm2,人均生态赤字为 0.5410hm2,人均生态足迹是人均生态承载力的1.94倍,当时其可持续发展情况已经不容乐观。石家庄市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1996年的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