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电阻抗技术和林木抗寒性研究.docVIP

生物电阻抗技术和林木抗寒性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物电阻抗技术和林木抗寒性研究

生物电阻抗技术和林木抗寒性研究   摘 要:本文从物理学的角度介绍了生物电阻抗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其在林木抗寒性研究中的应用。从物理学的视野得出:(1)利用电阻抗法可以研究植物的抗逆性且比其他方法更为直接和灵敏;(2)在利用电阻抗研究植物的抗逆性时,需要说明所测参数的外场频率;(3)物理量、、、应该综合考虑;(4)生物组织的介电常数应该是比电导率更能够可靠和准确地反映植物组织的抗逆程度;(5)需要说明所施加的电场的方位;(6)某些情况下,若采用导纳进行计算更为方便;(7)弛豫时间比电阻率或电导率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植物的受害程度;(8)植物电阻抗成像技术或许是未来一个具有潜在价值和奥妙的新兴研究点;(9)电极系统同样是应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生物电阻抗 抗寒性   中图分类号:Q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4(b)-0119-02      1 生物阻抗技术   电阻抗技术是一个边缘性的研究领域,是研究物质电学性质的一种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电阻抗技术已经在材料研究、固体表面处理、器件研究、电化学领域、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   生物电阻抗是反映生物组织、器官、细胞或整个生物机体电学性质的物理量。生物阻抗技术是利用生物组织与器官的电特性及其变化提取与生命体生理、病理状况相关的生物信息的一种无损伤检测技术。其基本测量方式是利用生命体外(表)的电极系统向被检测对象施加低于兴奋阈值的电磁场,即安全的电磁激励(电流、电压或电磁波),在体外(表)检测相应的阻抗等电特性参数及其变化。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获取相关的生理和病理信息[1]。国外生物电阻抗技术的研究水平较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生物电阻抗测量技术及测量装置的研究;模型构建及参数提取的研究。国内学者在医学工程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涉及建模,算法、图象处理,临床应用等多方位多层次,在农业、林业、园艺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多停留在应用方面。      2 生物阻抗测量基本原理   生物组织含有大量不同形状的细胞,这些细胞之间的液体可视为电解质。因此,当直流或低频电流施加于生物组织时,电流将以任意一种方式经过细胞,主要流经细胞外液。当施加于生物组织的电流频率增加时,细胞膜电容的容抗减少,一部分电流将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液。所以生物组织的低频阻抗较大而高频阻抗较小,阻抗值由大到小的过渡恰好反映了生物组织细胞膜的电容性质,1920年Philiposn最早认识到生物组织的这种电特性与电阻电容组成的电路的电特性有很多相似之处,并最终导致了生物组织的等效电路概念的建立,即RC三元件生物电阻抗模型。1928年美国California大学的Cole KS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组织的电阻抗可以用复平面上的一段圆弧来表示[2]。后来Cole KS和Cole RH再进一步地将其发展成为Cole-Cole理论[3]。1957年Schwan又成功的提出了频散理论,表明生物组织的电特性随频率在不同的频段呈显著变化[4]。至此,生物组织电特性的理论基本形成。      3 生物电阻抗在苗木抗寒性中的应用   抗寒性是指植物不受冻害所能忍受的冰冻温度。测定植物抗寒性,获得植物年生长周期不同阶段抗寒性变化的准确信息,对研究植物冻害、低温锻炼和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测定植物抗寒性的方法有多种,如全株冰冻测试(WPFT)法、电导(EL)法、叶绿素荧光(CF)法、差热分析(DTA)法和电阻抗图谱(EIS)法等。与其他测定方法相比,电阻抗图谱法容易、快速,提供了非破坏性地测定胞内电阻、胞外电阻和膜变化的手段,是一种研究植物抗寒性的有效实用的物理方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植物抗寒性方面的研究[5~6]。   生物电阻抗测量技术是将苗木茎干、针叶或样本作为一个电容器,通过测定其电阻抗,建立苗木茎干电阻抗及其相关电特性参数与苗木受害程度的关系,来评价苗木质量。目前,该法主要用于测定苗木受冻害程度[7]。通常通过比较苗木低温处理前后的电阻抗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确定抗寒性程度。影响测定值主要有苗木本身大小、发育阶段、含水量、细胞结构等生理因素,以及相关的物理因素如环境温度、电极类型、频率等。在抗寒锻炼期间以及在遭受冻害时植物组织细胞壁首先受到伤害,细胞膜发生透性改变,离子泄露,膜电阻随之发生改变,从而使组织电阻发生改变[8]。这样,通过电阻抗法我们可以检测到冷冻胁迫对组织特性的影响。   当植物组织被外加的电场―― 交流信号作用时,组织发生极化,极化了的组织能够产生束缚电荷,束缚电荷产生附加电场,组织内部的电场就是外加的电场与组织内部因被极化而产生的附加电场的叠加。当外加的电场撤消后,束缚电荷产生的附加电场不会马上消退而发生弛豫;导致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