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论文鲁迅作品论文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探微.doc

中学论文鲁迅作品论文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探微.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学论文鲁迅作品论文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探微

中学论文鲁迅作品论文: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探微 摘要:中学语文课中的鲁迅作品是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历次教材编订中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教学过程中确实存在着难教、难学的困惑与尴尬,通过调查研究,梳理和分析问题症结所在,解析问题形成的内外部原因,才能探索出中学语文课中鲁迅作品教学的新途径。 关键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 一、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引发的困惑 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风云激荡、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现实境遇,鲁迅秉持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良知和承担精神,犀利而尖锐地发出了惊世骇俗的呐喊和怒吼,鲁迅作品充满着战斗激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人所坚守和追求的对民族危亡,社会民生沉郁厚重的忧患意识和救亡图存的抗争精神。早在民国时期,鲁迅小说作品就成为编入语文教科书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编写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杂文和小说作品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必选篇目。比较与不同时期编入语文教材的鲁迅作品篇目,我们不难发现鲁迅杂文或小说中所蕴涵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深切的社会忧患意识,强烈的文化批判精神,浓厚的历史使命感。 独特的时代境遇和社会背景,是镌刻在鲁迅作品中深深的烙印。首先,鲁迅是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身处文言文和白话文相互转换的特殊时代,文白夹杂、诘屈聱牙,难于理解是其作品客观存在的时代印迹。其二,鲁迅作品中包含了许多外国文学语法和文体,独特的多语直译语境,与中文语言结构相去甚远,给读者造成阅读与理解的语义困惑。其三,为了摆脱统治当局对其作品的“封杀”,鲁迅作品中不得不采用暗喻、暗讽、暗示的词语来表达思想,这是形成其作品阅读“隔阂”的主要因素。这些缘于时代变迁和作家命运跌宕的主客观因素,造成了鲁迅作品教学中的认知困惑,学生则更是难于通过阅读来完全理解作品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深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篇目变迁也引起了文化教育界人士的极大关注。一时间,“鲁迅大撤退”的观点,“鲁迅作品是否应该退出中学语文课本”的讨论,以及中学师生对鲁迅作品的态度,诸如“鲁迅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和“读鲁迅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等等困惑和疑惑,形成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矛盾纠结。另一方面,参与中学教材编写的专家学者也抱持坚守和缩减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坚守者认为,鲁迅作品是经典,既是“经典”,就应该“不仅适宜于现在的阅读和接受,同时也适宜于未来的阅读和接受”,从而反对鲁迅作品从中学语文教材中删除。持缩减观点者认为,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所占比例较大,其政论性文章思想远离时代背景,与当前文化潮流不符,应当进行缩减或删除。 二、鲁迅作品入编中学语文教科书的比重 自2001年教育部推动建国以来的第八次课改始,语文教材编写的调整和选入语文课本中的篇目的增删成为了大众关注的问题。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的语文课本,无论何种版本,在编选课文时,均依照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课文编选基本上都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特点。从2005年开始,各省区市根据不同地域发展状况,自主编写了适合各地教学实际的教材版本,而这些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编入鲁迅作品的篇目、数量则各不相同。 1.选文出发点不同。较多版本的教科书选择鲁迅作品的主要标准是鲁迅的一些浅显易懂的散文、小说和记叙文,主要是从其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中选取,主要从学生能够理解和领会作者情感的角度出发进行选择。有些版本则侧重于从鲁迅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角度出发进行选文,选入了如《读书杂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拿来主义》等杂文。语文教科书编入作品内容,从散文、小说到杂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递进,使不同年级的学生逐步认识和解悟鲁迅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 2.选文目的不同。选入教科书中的语文课文,一般都要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但鲁迅作品在实际选编时,一些篇目中词汇的应用、语言的表达已经无法达到工具性的作用,而就其思想性而言,中学生也相对比较难以理解,因此有教师提出了“鲁迅作品应该完全从初中语文课本中剔除”这样的观点。比较各种版本的教材,可以看出都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对一些工具性不强、思想内容过于艰深的篇目予以剔除,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 3.选文难度不同。如人教版、冀教版、上海版、语文社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中都编入了《野草·风筝》一文,其选文的角度在于体会文中秋天里的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一些老师则认为这篇课文所蕴含的鲁迅在写作时的思想情感很难引发学生的共鸣。再如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社戏》和小说《阿q正传》等作品,对于适当年龄阶段的中学生来说已经能够接受和理解,学生不仅能读,而且喜欢读,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较少遇到障碍。 综上所

文档评论(0)

133****90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