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去工业化的现状分析.docVIP

中国去工业化的现状分析.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去工业化的现状分析

中国去工业化的现状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到2010年末,我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政策的制定尤为关键。去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需要我们认真去分析。文章从总量去工业化和区域性去工业化两个层面对中国的去工业化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且通?^对区域性去工业化的再分类,探析积极的去工业化和消极的去工业化背后的机理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我们的产业政策制定和经济发展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总量去工业化;区域性去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1)12-0005-09   传统观点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是制造业,而工业化和去工业化则主要以制造业的兴衰表现出来。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实体之后,去工业化现象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市场经济之中的经济现象,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所以,对去工业化理论进行梳理,并对中国去工业化现状进行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去工业化问题研究背景   去工业化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程中的经济现象,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就已经为英国和美国的经济学界所关注。Rowthom和Well(1987)针对去工业化对国家经济的影响以及政府应对手段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总体而言,在上个世纪最后几十年,针对去工业化问题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去工业化导致的贸易效应(王展祥、王秋石和李国民,2011)。这一命题随着20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美国出现的经济高速增长而慢慢被人忽略。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整个九十年代美国国内出现了巨大的需求增长,而IT产业和房地产的蓬勃发展也使得去工业化所导致的制造业的萎缩和国际贸易中的连年逆差的事实被忽略。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美国IT产业泡沫的破灭和金融危机的爆发,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出现长期的负增长。因此,对于去工业化的理论研究开始集中于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方面。   (一)概念内涵   理论界对去工业化的概念研究颇多,观点也见仁见智,大体上可以分为地理学意义的去工业化和宏观经济角度的去工业化(王展祥、王秋石和李国民,2011)。地理学意义上的去工业化多从产业生命周期角度来理解这一现象及其内涵,表现为制造业的资源和工作机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大都市转移到其他生产成本低廉的小城镇(Fligstein,1999;Lissoni,1996;Gary和Landy,2007)。而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去工业化则表现为一国制造业就业规模的萎缩和制造业产出占GDP比重的不断下降。当然,对于这种看法,有学者认为?^于片面,他们认为去工业化现象不仅仅表现为一国制造业的衰退,而应该从更加宏观的角度看待,即还需要包括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国际贸易中制造业比重的变化以及社会变革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国家内产业的技术科技含量(Rowthorn和Ramaswamy,1999;Mavow等,2007)。本文主要采用宏观视角的分类,分析中国去工业化现状时重点考虑制造业就业人数、制造业产值份额以及制造业出口份额等几个重要指标。   (二)去工业化的原因   去工业化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源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资本、技术和智力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迫切需要改进,即从附加值较低的低端制造业转移到附加值较高的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这种内在动力的本质就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只有当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有可能出现去工业化的内在动力。所以,大部分的去工业化现象都集中在发达国家(少数发展中国家也会存在去工业化)。同时,Hersh和Weller(2003)的研究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政策也会成为去工业化的内部原因之一。本文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对去工业化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对相关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理论支持。   外部原因主要来源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导致的国家间日趋激烈的竞争。日益开放的市场使得各个国家可以较为自由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而发达国家昂贵的劳动力、原料以及苛刻的法律条文都会促进其低端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一?^程就是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的?^程(Dennis,1999)。另一方面,Liikanen(2004)认为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竞争也是发达国家去工业化的外部原因之一。产业竞争导致的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价格的下降,都会引起制造业部门的转移。同时,笔者认为,在经济发展?^程中的突发事件,比如某种要素的价格暴涨或者某种产品需求的突然提高,也会引起与该生产要素或产品密切相关的地区的去工业化。   (三)去工业化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