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人转音乐的研究综述
二人转音乐的研究综述
摘 要:本文对二人转音乐研究的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并进行详细归类,发现研究二人转的期刊论文从2006年开始有了显著增长。同时,本文也对二人转音乐的起源、审美进行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二人转;起源;审美
二人转在中国音乐词典上的释意为:“曲艺的一种,属走唱类,流行于东北各地,有两百多年历史。”作为一个地道的东北女孩,对二人转的记忆就是二人转的小戏班。十几年前,在并不发达的家乡,似乎不论什么都跟不上大时代发展的脚步,但唯一的好处是可以让东北的传统文化变更得慢一些。虽然如今的家乡里也没有小戏班演出了,但庆幸的是,笔者的记忆里有原汁原味的二人转。带着对记忆中二人转的怀念和黑土地的热爱,笔者决定写这篇综述。并通过中国知网、读秀这两个网站进行综述的文章和著作的搜索整理。
1 二人转音乐研究文献统计
1.1 期刊论文
对2014年以及之前的文章进行整理统计,共查找到学术论文63篇,2006年之前共17篇;2006年以后共有46篇。涉及的期刊有《戏剧文学》《北方音乐》《中国音乐》《戏剧之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音乐期刊。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二人转音乐的起源、审美、曲牌、唱腔研究、与其他艺术的比较等方面。
1.2 硕士论文
通过“中国知网”()对2014年以前的硕士论文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0篇相关论文。分类如下:
(1)二人转音乐审美研究,共2篇:任佳颖《二人转艺术的审美特征》;李鑫宇《当代二人转审美特征与流变》。
(2)二人转唱法研究,共3篇:邢珊珊《浅论东北二人转的“咬字吐字”技巧及其特色》;苗艳《东北汉族民间小调演唱风格探析》;钱芳《二人转与二人台演唱方法比较研究》。
(3)现状研究,共2篇:李露《地方剧场二人转现状研究―长春市和平大戏院个案剖析》;于玲《二人转的调查与研究――以内蒙古赤峰地区为例》。
(4)其他研究,共3篇:于宛冬《东北二人转研究》;王静《浅论二人转人物性格》;张静雅《论东北地方戏―以二人转为例》。
1.3 图书著作
关于二人转音乐的著作,共检索到相关著作21部,主要有专著、曲集、集成词典、教程4类。
(1)专著类,共13部:那炳晨《东北二人转》;那炳晨,杨修生著《东北二人转》;冯娴著《东北二人转》;李玉珍著《二人转概论》;马力著《二人转舞蹈?中国传统民间舞蹈选》;冯光珏著《双年文录》;冯光珏与李明正,周来达共同编著《曲艺音乐》;耿瑛著《正说东北二人转》;曹保明,张洪江共同编著《泥土灵气?东北二人转》;刘振德主编《二人转艺术》;张成德主编《中国古今名书大观》;耿家林,张希玲著《二人转艺术文化研究》;颜培金,颜硕编著《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东北二人转》。
(2)曲集类,共2部:金士贵编写的《金士贵经典二人转作品集》和裘柳钦编写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曲选》。
(3)集成词典类,共5部:《中国曲艺志?黑龙江卷》;《中国曲艺志?吉林卷》;《中国曲艺志?辽宁卷》;《中国戏曲志?吉林卷》;田连云,崔凯主编《辽宁当代曲艺词典》;盛广志主编《中国古今工具书大词典》。
(4)教程类,共1部:吉林艺术学院音乐系民族民间教研室编写的《二人转音乐――民族民间音乐教材之三》。
2 二人转音乐研究
研究以期刊论文为主,同时也兼顾了部分硕士、博士论文和图书专著。从二人转音乐的起源、审美两个方面展开。
2.1 二人转音乐的起源探究
关于二人转音乐的起源,学界中的主要观点是源自萨满神歌,除此之外,还有起源于莲花落和东北秧歌两种说法。陈明大认为,“东北‘二人转’是萨满音乐的继续与发展”。他在《萨满音乐――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之源》中提到“二人转音?返暮枚喟迩惶宓拇丛炀褪抢丛从谌?满祭祀”。文中有三个例子:第一,“二人转”中的《红柳子》《秧歌柳子》来源于萨满的祭柳。第二,“二人转”中的四平调,来源于萨满神曲《烧太平香神歌》(跳家神),“十八调”中的其他曲调来源于萨满神曲《背灯调》《请神调》《接神调》《念杆子调》(萨满佛调)等等。第三,“七十二嗨嗨”源自于萨满神曲及萨满音乐中的《镶神词武嗨嗨》。韩立民,王冬岩对陈明大的说法进行了反驳,他们认为:二人转吸收了莲花落的众多曲牌,并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改造之后,形成了地方化的新面貌。在《二人转唱腔与莲花落的渊源关系》中针对莲花落曲牌成为二人转唱腔之后的实际运用情况,分为了3种情况:第一,直接运用,即旋律、节奏、节拍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在二人转之中的应用。例如,“最早形成的莲花落曲牌《喇叭牌子》,进入二人转之后,整体旋律框架未变,只是过门间奏采用了加花变奏。”第二,变化运用,即“增,减衬腔的应用”。例如,“二人转的主要唱腔曲牌《胡胡腔》,是以莲花落的商调式散花调为基础发展而成的。它与母曲的不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