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归纳(总复习).doc

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归纳(总复习).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归纳(总复习)

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归纳 一、之 1、“之”在文言文中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他们”、“它”、“这”、“我”等。如: 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之,代事,指愚公挖山,可译作“这件事”。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2、“之”可译作结构助词“的”,如: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3、“之”在三种情况下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在句中表示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作为倒装句的标志;在句中起调节音节作用。例如: 虽我之死(《愚公移山》)——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之,倒装句(宾语前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马说》)——之,倒装句(定语后置)的标志。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之,起调节音节作用。 4、“之”还可以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例如:吾欲之南海(《为学》) 二、其 1、“其”在文言文中可作代词,指代人、 事 、物,相当于“他(她、 它)们”或“他(她 、它)们的”,有时也作指 相当于“这” 、“那” 、“其中”。如: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其,译作“它们”。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其,译作“它们的”。 (3)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其,起指示作用,指舟子,相当于“那” (4)其一犬坐于前(《狼》)——其,译作“其中的”。 2、“其”用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或表示推测语气。 其真无马邪(《马说》)——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 其真不知马(《马说》)——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用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 三、而 “而”字可以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修饰、因果等关系。 表并列关系,可译作“并且”、“又”等或不译。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而,译作“又”。 敏而好学《〈论语〉十则》)——聪明并且爱好学习。 2、表承接关系,可译作“然后”、“就”,或者直接用逗号代替。如: 扁鹊望桓侯而旋走(《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远远看见蔡桓公转身就跑。 3、表转折关系,可译作“却”、“可是”,也可用本字。如: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则》)——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 骨已尽,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骨头已经丢完,可是两只狼仍跟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4、表修饰关系,可译成别的字如“地”,或不译。如: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面对着两座大山居住。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5、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而”。如: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快乐也就无穷无尽。 6、表示递进关系,可译成“而且”。如: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喝少量的酒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 四、于 “于”作介词,相当于“在”、“到”、“向”“对”“从”“比”“给”等。如: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行为感到惋惜痛心的。 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只希望)在乱世中苟且保全自己的性命。 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想要向陛下报答先帝的厚待。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野中被起用。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三次到草庐中探访我。 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此上天想要将重任降给这种人。 五、以 1、“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物件,译为“把”、“用”、“拿”等,如: 屠惧,投以骨(《狼》)——屠夫十分害怕,把骨头投向狼。 能以径寸之木,为......(《核舟记》)——划船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做成...... 咨臣以当之事(《出师表》)——拿当今世上的事情来询问我。 2、“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作“靠”、“凭借”、“按照”等,如:(1)何以战?(《曹刿论战》)——您凭借(靠)什么作战? (2)策之不以其道(《马说》)——驱使它不按照驱赶千里马的方法。 3、“以”作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作“来”、“用来”;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表示原因,可译作“因为”。如: (1):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 (2)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以致损伤了先帝的之明。 (3)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4、“以”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有的人认为是死了,有的人认为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hen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