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类中医学专业知识.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类中医学专业知识

中医类 中医学专业知识 内部资料,仅供内部学习参考,请勿对外传播 目 录 第一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3 第二部分 中医诊断学 7 第三部分 中药学 14 第四部分 方剂学 15 第五部分 中医内科学 19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第一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知识点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春秋战国至秦汉——形成时期 1.战国时期著作 《五十二病方》——最早的医学著作。 2.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 3.汉以前的 《难经》,秦越人所著,问难内经。 4.东汉末年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确立了中医临床的辨证论 治体系和理、法、方、药的运用原则。 以六经辨证论伤寒,以脏腑辨证论杂病,后分为 《伤寒论》和 《金匮要略》两书。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 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出自 《金匮要略》。 (二)晋隋唐时期——充实、系统化时期 1.晋代 皇普谧—— 《针灸甲乙经》;王叔和 《脉经》。 2.隋代 巢元方—— 《诸病源候论》。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宋 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 2.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 (刘河间)——寒凉派,《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 张从正 (张子和)——攻邪派,“邪去则正安”,“汗、吐、下三法”。 李杲 (李东垣)——补土派,《脾胃论》。 朱丹溪 (朱震亨)——滋阴派,“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 吴又可—— 《温疫论》,“戾气”学说。 2.温病四大家 叶天士 (叶桂)—— 《外感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证。 吴鞠通 (吴塘)—— 《温病条辨》,三焦辨证。 薛雪 (薛生白)—— 《湿热病篇》。 王孟英 (王士雄)—— 《温热经纬》。 3.王清任—— 《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 知识点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内部资料,仅供内部学 3 报名专线:400-6300-999 习参考,请勿对外传播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一)对立制约 1.对立:即阴阳相反。 2.制约:即阴阳互相抑制,互相约束。 (二)互根互用 1.互根是相互依存、互为根本;互用是相互资生、促进、助长。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2.互根互用关系失常。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阴阳的互根互用,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三)消长平衡 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保持动态平衡。皆消皆长。 (四)相互转化 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知识点三——五行的特性 特性 本义 引申义 木 曲直 屈 ;伸 生长,升发 ,条达 ,舒畅 火 炎上 热 ;上升 炎热 ,向上 ,升腾 土 稼穑 春种 ;秋收 长养 ,承载 ,生化 ,受纳 金 从革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