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内游憩价值评估的研究综述
国内游憩价值评估的研究综述
[摘 要]我国对于游憩价值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本文从国内游憩价值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入手,回顾了国内对于游憩价值研究进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游憩价值研究中的不足,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游憩价值 评估 综述
一、国内游憩价值的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估研究相对起步较晚,相关研究较少(见图1),最早的研究始于八十年代,最初是对我国的森林公园游憩价值进行评估,如1985年我国学者陆鼎煌、吴章文、1992年吴楚材、邓金阳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森林游憩价值的评估[1][2][3];随后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见图2),出现了对风景名胜区的游憩价值评估,如艾运盛等(1996)的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游憩价值评估[4];出现了对于游憩价值评估理论的研究,如戴广翠等(1998)的对森林游憩价值经济评估的研究[5];出现了对自然保护区的游憩价值评估,如李巍、李文军(2003)的用改进的旅行费用法评估九寨沟的游憩价值[6];出现了对人文旅游资源的游憩价值评估,如郭剑英、王乃昂(2004)的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评估以敦煌为例[7],詹丽等(2005)的用改进的旅行费用法评估文化的旅游资源价值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8];出现了对植物园游憩价值的评估,如吴文涛(2005)的游憩效益货币化评价研究[9];出现了对生态旅游价值的评估,如辛琨等(2005)的海南省生态旅游价值估算研究[10]。
二、国内游憩价值的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对于游憩价值的核算主要有旅行费用法、改进的旅行费用法、条件价值法和收益资本化法四种,但从笔者搜索到的文章来看,目前国内大多学者在进行游憩价值估算中多趋向于采用旅行费用法(见图3)。
(一)旅行费用法
旅行费用法是评估无价格商品的最早技术,常用来评价那些没有市场价格的自然景点或游憩环境的旅游价值[11]。旅行费用法起源于哈泰里(Hotelling)的思想,最早由美国的克劳森(Clawson)于1959年确切提出,并于1966 年被正式引入文献。因此,TCM又名为克劳森法[12]。在我国的运用最早开始于八十年代对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游憩价值测算[1][2][3],随后,我国学者王连茂(1993)[13],艾运盛(1996)[4],亢新刚(2001)[14],曹辉、兰思仁(2001)[15],吴章文、罗艳菊(2002)[16],李光、黄国虎(2002)[17],孙根年(2004)[18],郭剑英、王乃昂(2004)[7],胡淑萍(2005)[19], 聂金荣(2005)[20]、乔光华(2005)[21]、辛琨(2005)[10]等用此法分别对香山公园、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卢芽山、福州国家森林公园、鼎湖山风景区、长白山北坡、秦岭北坡、敦煌、大白山森林公园、井冈山、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憩价值和海南省生态旅游价值进行了评估。旅行费用法以游人的消费者剩余来表达游憩价值,它通过观察人的市场行为,以某一游憩区的游人所支付的游憩费用(包括他们时间的机会成本) 作为自变量,调查旅游者的居住地和游憩区周围不同地区的人口总数,建立旅游费用游憩需求模型。根据需求模型对应的函数关系计算游人的消费者剩余[22]。旅行费用法的评价过程可分为四个步骤。(1)调查游客的出发地、旅游花费和有关的社会经济特征。(2)根据距离或行政区划分游客的出发区并计算游览率。游览率是某一出发区每1000人中到该游憩地的游憩人数。(3)根据不同出发区的相应游览率与游憩费用之间的关系拟合价格需求曲线。(4)对需求曲线进行积分,求出各个出发区的消费者剩余,进而求出总消费者剩余,即整个旅游区的游憩价值。
(二)改进的旅行费用法
我国学者李魏和李文军结合九寨沟的特点,以现有的3类旅行费用法模型与九寨沟的现状进行了对比,发现或多或少存在着冲突,基于此提出了改进的旅行费用法,并用“改进的旅行费用法( TCIA)”估算了九寨沟2000年的自然资源游憩价值[6],随后詹丽等(2005)也利用此法评估了湖北省博物馆的游憩价值[8]。改进的旅行费用法,不是以距离或行政区来划分游客集合,而是通过计算出的游客游憩费用来划分游客集合。改进后的旅行费用法主要有四个步骤[6][8]:①对游客进行抽样调查,询问游客的旅行花费。②根据游客花费的不同,将游客划分为不同的集合,使每一集合中的游客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旅行费用。③建立回归模型和需求方程。④计算消费者剩余。
(三)条件价值法
条件价值法目前在我国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评估中缺乏实证研究。我国学者陈红(2004)曾以伊春五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