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比喻特色的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孙子兵法比喻特色的研究

孙子兵法比喻特色的研究   摘 要:《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兵家著作,其文学特色也毫不逊色。现今社会试图从语言学、修辞学、文体学等角度对《孙子兵法》进行解读,但综观近年的研究,其对《孙子兵法》的比喻研究尚显不足。本文通过对《孙子兵法》中的比喻句进行分类研究,得出春秋战国时期比喻修辞不断丰富发展的轨迹。   关键词:《孙子兵法》 比喻 修辞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兵家著作,其文学特色也毫不逊色。南宋郑厚在《艺圃折衷》中认为:“孙子十三篇,不惟武人之根本。文士亦当尽心焉。其词约而缉,易而深,畅而可用,《论语》、《易》、《大传》之流,孟、苟、杨著书皆不及也。”[1]八十年代《孙子兵法》的艺术特色研究,集中在其散文艺术特色研究,代表作品之一为《散文艺术特色》[2],主要研究了《孙子兵法》的修辞手法:设问、对照、层递、顶针、排比。此时对《孙子兵法》的比喻修辞手法还未进行深入研究。2006年的《修辞特色述略》将比喻修辞放在了第一位进行了分析论述,但笔墨不不多,不足两百字。本文通过对《孙子兵法》中的比喻句进行分类研究,得出春秋时期比喻修辞不断丰富发展的轨迹。   据笔者统计,《孙子兵法》全书共使用了42处比喻。我们按照这样的划分,首先对《孙子兵法》的比喻结构进行研究。   1、“如”、“譬如”、“若”、“象”作为比喻词的比喻   “如”、“譬如”、“若”、“象”作为比喻词构成的比喻句在《孙子兵法》的比喻句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1)以“如”作为比喻词的比喻句一共有24处: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投卵者,虚实是也。《势篇》[3]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势篇》   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弩,节如发机。《势篇》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势篇》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势篇》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军事篇》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地形篇》   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九地篇》   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想救也如左右手。《九地篇》   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斧,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九地篇》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人及拒。《九地篇》   以“如”作为比喻词的比喻句运用最为娴熟,既有直接加名词作为喻体的,也有加动词短语作为喻体的。并且出现了比喻与对偶、排比的合用现象,出现了对喻、较喻、博喻等比喻变式,体现了比喻修辞在《孙子兵法》中运用的灵活多变。   (2)以“譬如” 作为比喻词的比喻句一共有2处: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不可用也。《地形篇》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九地篇》   在《孙子兵法》中以“譬如” 作为比喻词的比喻句用法比较单一,本体在前,然后“譬如”后面跟名词构成比喻。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也是本体在前,但“譬如”后面既可以跟名词,也可以跟动词短语、一句话、一段话等,用法更为多样。   (3)以“若” 作为比喻词的比喻句一共有7处:   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九地篇》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九地篇》   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斧,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九地篇》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形篇》   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九地篇》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九地篇》   在《孙子兵法》中以“若”作为比喻词的比喻句,集中在《九地篇》和《地形篇》,并以“若使一人”使用频率最高。这里“若”与动宾结构“使一人”连用,形象地揭示了军事行动中的运作原则。而“若驱群羊”与“若使一人”结构一样,句子意思也相近,都是揭示将军行军打仗的最高原则。《地形篇》中“胜兵若以镒称铢”,是说胜利军队的实力,较之于失败军队的实力,其优势之突出就像拿镒与铢比较一样。 镒、铢,都是古代计量单位,镒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而二十四铢才为两,可见二者差别之大。这里“若以A称B”结构,丰富了以“若”作为比喻词的比喻句,将比喻与对比、夸张相结合,更加形象,更富说服力。   (4)以“象” 作为比喻词的比喻句只有1处: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虚实篇》   这一比喻句非常独特,先是以“象”作为比喻词连接本体、喻体,然后用短语分别说明本体、喻体的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