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对策浅析.doc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对策浅析.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对策浅析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对策浅析   摘 要:如何稳步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各高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文章从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对构建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保障创新人才培养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科技创新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当前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核心推动力。党和国家一贯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当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的,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长效机制,培养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一、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国内31所高校在团中央号召下发起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来,各项科技创新活动如火如荼展开。由于受历史及现实条件的影响,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创新教育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狭义的“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或创新性人格等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广义的“创新教育”指为了使人们能够创新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即凡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恶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活动。   目前,??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正逐步深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通常是指在校大学生在学校相关组织的引导下,依靠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当前,部分在校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动机过于功利和急于求成,为评奖学金、保送研究生、就业等等屡见不鲜。在日常授课和科技创新活动指导过程中,部分高校教师由于观念陈旧对学生科技创新不够重视,教育教学手段单一,加之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精力有限,通常在创新教育方面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指导工作通常停留在自发阶段,缺乏制度规范和保障。   (二)创新资源、平台众多,活动组织、宣传、培训和监管不到位,参与度和质量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科技创新类竞赛和活动日益繁多,国内各高校积极参与备战“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老牌”赛事外,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等国际性大赛和国内外各类商业赛事也广受青睐。加之省市各级教育机构开展的名目繁多的创新创业活动,常常令在校大学生目不暇接,因活动组织、宣传和监管体系不健全,流于形式,造成主办方与参与者信息不对称,需求不均衡,参与指标化任务化,未能将创新创业落到实处,也造成了人力和物质资源的浪费。   (三)创新团队和专业化指导队伍建设缺乏系统性和传承性   从近年来参与科技竞赛活动和申报科研项目的人数上看,国内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人数逐年上升,但占全体学生的比例仍较低。而且多数学生是在参赛或申报项目时临时组队,部分学生在比赛或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导致项目申报率高结题率低的情况经年难以改善。与此同时,出于教师自身兴趣、甘于奉献且不计入考核工作量的突击性“教练”方式也是造成大学生科技创新难以成规模、成体系、难出成果的原因之一。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长效机制构建研究――以四川大学为例   (一)优化配置,构建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川大学依托“985工程”建设平台,以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基础、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为目标,在“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和“四个观”(教育质量观、教育公平观、教育多样观、全面发展教育观)、“三个全”(“全员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全方位服务”的育人管理体系、“全员育人”的责任意识)的人才培养观指导下,按照“分类指导、个性培养、注重创新、面向世界”的培养原则,构建和实施分层次、分阶段、多类别的本科“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即面向“三大类”创新人才,通过“两阶段”培养过程、“三大类课程体系”建设和若干个支撑项目的实施,以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三大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即:面向全校学生的综合创新人才培养;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为基础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特殊兴趣、特殊专长的“双特生”人才培养。   “两阶段”培养:本科阶段的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在前一年半到两年半完成“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和专业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