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部干旱带小杂粮生产的现状及对策.docVIP

宁夏中部干旱带小杂粮生产的现状及对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宁夏中部干旱带小杂粮生产的现状及对策

宁夏中部干旱带小杂粮生产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简要阐述宁夏中部干旱带小杂粮生产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机械化为手段,从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入手,加大肥料投入,改进施肥方法,达到培肥地力,以肥调水之目的,以农机化示范基地为依托,大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从而推动该区域小杂粮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宁夏中部干旱带;小杂粮;生产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047-01   宁夏中部干旱带,位于东经104°17′~104°41′,北纬36°06′~39 °05′,范围包括鄂尔多斯台地南缘、黄土高原北缘和腾格里沙漠的东南边缘地区,行政区域包括盐池县、同心县、海原县、红寺堡区、陶乐县的全部、固原东八乡和灵武市、利通区、中卫市的山区部分。该区域海拔1 300~2 954 m,大部分在1 500~2 900 m,年均降雨量380~650 mm,年平均气温5~6 ℃,≥5 ℃积温2 800~3 100 ℃,无霜期128~150 d,高寒冷凉的气候条件适宜小杂粮种植,加之地处内陆,海拔高,工业化程度低,无污染,小杂粮生产又极少使用农药,为天然的小杂粮绿色食品生产造就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具有小杂粮生产的特定自然优势、区域作物比较优势和产业化发展的土地资源优势。   1小杂粮生产现状   小杂粮作物(豆类、荞麦、莜麦、糜谷)在宁夏中部干旱带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小杂粮作为具有特殊食疗保健作用的天然食品越来越受到重视。2012年,该区域小杂粮种植面积20.95万hm2,总产量7.08万t,其中蚕豆0.6万hm2,总产1 800 t;豌豆9.4万hm2,总产2 538 t;荞麦5.5万hm2,总产3.3万t;莜麦0.65万hm2,总产3 835 t;谷子4.8万hm2,总产29 628 t,年外运销售2.28万t,约占总产量的32%[1]。   2小杂粮生产存在的问题   从宁夏中部干旱带小杂粮的种植面积与产量关系看,其单产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目前,影响该区域小杂粮产量稳步提高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降雨少,分布不均。宁夏中部干旱带年均降雨量380~650 mm,其中60%~70%集中在8—9月,除当地荞麦外的小杂粮,生长期(4—7月)只能接收到全年降雨量的20%左右,造成小杂粮生产春旱年年有,严重影响春播和全苗;夏旱频繁发生,导致灌浆不充分,粒重难提高,作物需水与土壤水分供应脱节,限制了高产稳产。二是土壤瘠薄。土壤有机质含量只有0.4%~0.7%,全氮含量仅为0.03%~0.05%,碱解氮更少,为(36~54)×10-10 mg/kg,加之投肥量少,肥料质量差,施用不科学,氮磷肥比例失调,施用方法失当,微肥尚未开始施用,从而难以满足小杂粮对养分的需求,这是一般气候年份制约小杂粮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子。三是当地群众将小杂粮作为主要抗灾救灾、轮作倒茬和养地作物进行种植,管理粗放,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生产水平处于不足40%的初级阶段[2],造成保墒耕作差,病虫害防治不力,豆类的根腐病间隔式的大面积蔓延,尤其是密度不够,对水分和肥料利用率低,是该区域小杂粮低产的主要技术症结。四是传统的自种自食、分散型、小规模、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制约了小杂粮向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3小杂粮生产对策   3.1变革耕作制度,增强蓄水保墒能力   提高宁夏中部干旱带降雨利用率的核心是适墒耕作。一是当土壤含水量在15%~22%[3]时进行全方位机深松,平均3~5年深松1次,深度要求在30~50 cm。打破犁底层,降低土壤容重,提高渗透水能力及容气空间,以形成“上虚下实,左右松紧相间,底层深处有鼠道”的土体结构,从而使深松后的土壤兼有蓄水与排涝降盐、透气与通气、氧气释放与贮存、根系穿孔与固定等充分接纳天然降水等多方面的功能。据多点测定[4],深松地0~5、20~30 cm土层田间含水量分别较传统翻耕地高14.3%和71.0%,同时3年内土壤容重降低了0.06 g/cm3;二是作物收获后正值降雨期,结合秋施农家肥进行机深翻,深翻深度20~30 cm,其0~30 cm土层含水量较浅耕12~15 cm增加11.4%,土壤容重降低了0.02~0.11 g/cm3,孔隙度增加2.7%~7.5%。   3.2改进施肥方法,提高化肥利用率   据对影响宁夏中部干旱带盐池县旱地作物产量的水、肥、气、热(温度)各因子平均效应试验表明[5]:肥的影响效应虽只占14.7%,但水、气、热是难变因子,肥则属易变因子,因肥力的影响使可能实现的气候生产潜力下降85.3%,显然肥力问题是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根据宁夏中部干旱带小杂粮生产投肥量少,肥料质量差,施用不科学,氮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