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同情心问题的探讨.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大学生同情心问题的探讨

当代大学生同情心问题的探讨    内容摘要:同情心是所有仁义之举、善良之行的开始,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的人,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许,也会以不同的方式获得他人的同情和帮助。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同情心理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大学生同情心的影响因素,并探索培养大学生同情心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同情心 培养    同情心是一种认知到他人的不幸,并产生情感共鸣以及由此诱发关心、帮助的动机和行为的心理现象。同情心是从内心滋生的爱心,是普世的情感,有了它就有了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就有了形成正义感、为人民服务的基础和条件。现代道德发展心理学也一再强调,同情心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基础,是个体道德情感的核心要素。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大学生同情心现状的调查研究,探讨影响当代大学生同情心发展的原因,探索培养大学生同情心的方法和措施。    为了解大学生同情心现状,本研究从菏泽学院随机抽取275名大学生进行自编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32人,女生143人。以问卷中的两题为例,对乞讨者的态度一题中,41%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挺可怜,但不会给钱,38%的大学生选择不理睬,认为一定是骗人的,只有21%的大学生会给钱。对于汶川地震受灾者的态度一题中,83%的大学生表示很同情,但是没有作为,14%的大学生选择捐款捐物,尽力而为。从同情行为表现中观察到,大学生同情心现状不容乐观,同情之心在很多人的身上已经慢慢失去,应重视大学生的同情心培育,使这一群体成为社会道德发展的中坚力量。    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从社会环境来看,整个社会远没有形成讲究诚信,鼓励关怀他人和助人行为的风气,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在成人缺乏诚信的世界里变的茫然,同情心这一“善”行有时会转换成“傻”和被“耍”的下场。当人们的同情对象其肢体的残疾是为换取同情获得施舍的故意行为,当人们扶起摔倒的老人却被诬赖为“撞人者”,因同情而施舍的财物被人用去享乐、胡作非为,谁还愿意去充当被耍的“傻”同情者呢?    当前社会,价值多元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潮水般涌入的新的媒体向学生展现了许多不同的价值观,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也向学生提出各种忠告,学生在与同龄人交往中也认识到了各种不同的看法,许多价值观好像都有一定的道理。面对如此众多的价值选择,学生出现了困惑和迷茫,以至于不知所措,无法选择自己所珍视的价值观。对于受了十几年教育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价值观不仅是多元化的,而且是现实化的。对同情心的判断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他们会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之后才会做出是否要对其有同情行为。    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方面来看。一个人的童年经验、家庭教养以及父母物榜样行为都对其以后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道德判断有着深远的影响。大学生同情心匮乏,也反映出父母对同情行为引导的缺失和不足。父母应教育孩子,具有同情心的人不仅能从事对社会有益的事,更能得到同伴和大家的喜爱,在学校和日后的工作中成功的机会增加,更有利于发展与朋友、亲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对学校教育提出警示。学校教育在同情心培育方面也相对匮乏,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校将大部分的时间用于文化课成绩的提高,却较少花费时间系统的培育学生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精神。    对大学生同情心的培养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同情行为,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发展离不开他们自身的主体活动,特别是学的活动。人是道德的主体,活动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校德育不能对人的道德主体性和活动漠然视之。“同情心是一种内在的情感,只有在持续的实践活动中才可能形成一种比较持久、稳定的道德因素。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打破传统课堂灌输道德教条的模式,使学生提升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感受实施同情后的愉悦和幸福。在家庭教育方面,从给老弱病残让座、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捐助灾区和穷人做起。家庭教育中家长行为品质对孩子的潜移默化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有时父母、长辈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是终生的。父母待人诚恳、助人为乐的言谈举止,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着孩子。老舍先生回忆他的母亲勤劳、善良、刚强是给了幼小的他以‘性命的教育”,以致他的作品满含着对人民的同情和热爱。综上所述,对于大学生同情心的培养,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形成一致的、有效的、正确的教育渠道,激发大学生的同情意向、同情体验,使之形成稳定的情感和正确的情感定向。通过同情认知、体验,把同情心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其感受联系起来,从而进一步使其理解同情的价值,体验同情的崇高与美好,自觉地实施同情行为。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对于一切有生命之物的同情,是对品行端正的最牢固和最可靠的保证,谁满怀这种同情,谁就肯定不会伤害人、损害人、使人痛苦,而且只要他能够,就宽容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