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针概及常用穴位.ppt

  1. 1、本文档共19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概-针概及常用穴位

何謂經絡 經絡是指經脈和絡脈,主幹叫做經,分支叫做絡。兩者彼此連結構成網絡的組織合稱經絡。經脈有正經和奇經之分。正經有十二條,奇經有八條。絡脈由十五絡、孫絡、浮絡組成。此外還有從屬於十二經正經的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這些也是屬於經絡的一部份。 經絡系統 ????經絡系統,可分為經脈、絡脈與經筋皮部三部分: A.經脈部分:經脈為氣血運行的主要部分,古人以直行者為經;伏行深而不可見者為經。依照經絡系統的類別,又可分為十二正經、奇經八脈系統。 B.絡脈部分:絡脈為一切經脈的分支,古人以橫行者為絡;浮而常見者為絡,它的數量多,分布於全身各部位。 C.經筋皮膚部分:全身的筋肉與皮膚藉由經絡中氣血所濡養的部分,則稱為十二經筋與十二經皮部,分別屬於十二經脈系統。 十二正經 十二正經包括: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陰經、足三陽經。根據中醫陰陽理論及經脈中陰陽盛衰不同,陰經又細分為少陰、厥陰、太陰。陽經則分為陽明、太陽、少陽。 根據臟象學說:手足之三陰和手足之三陽分別和臟腑相配,陰經配臟,陽經配腑。於是又衍生出:(1)手太陰肺經。(2)足太陰脾經。(3)手少陰心經。(4)足少陰腎經。(5)手厥陰心包經。(6)足厥陰肝經。以及(一)手陽明大腸經。(二)足陽明胃經。(三)手太陽小腸經。(四)足太陽膀胱經。(五)手少陽三焦經。(六)足少陽膽經。 十二正經 十二正經走向和相互交接的規律是: 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 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記憶歌訣如左: 手三陰,胸內手;手三陽,手外頭。足三陽, 頭外足。足三陰,足內腹。 (內指內側,外指外側。如:胸內手,意即從胸 出發、沿手之內側循行。) 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 十二經別:十二正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介,是正經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十二經別多從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經離別,再深入胸腹,與其經脈所絡屬的臟腑發生聯繫,然後在頭頸部淺出體表。通過經別的離、入、出、合,加強了臟腑之間的聯繫,使十二經脈對人體各部分的聯繫更加密切,擴大了經穴主治的範圍。 十二經筋:十二經脈與十二經別以外的筋肉表端之部分,由此可知十二經筋者,都偏重於行走筋肉部位,所以稱為經筋。十二經筋都起於四肢,終於頭身,且都走在較體表的層次,而不連結屬接至內臟 十二皮部 :十二經脈及其所屬絡脈,在體表有一定的分布範圍,與之相應,全身的皮膚也就劃分為十二個部分,稱十二皮部。 針灸經絡的命名 手 足 手部經絡的命名 足部經絡的命名 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指: 1 督脈 2 任脈? 3 衝脈 4 帶脈 5 陰蹺脈 6 陽蹺脈 7 陰 維脈 8 陽維脈。 1 督脈:“督”有監督,督導之意。督脈行於背部正中,總 督一身之陽氣。 2 任脈:“任”有擔任之意,古代也跟妊字相通。任脈行於 胸腹正中,總任一身之陰。 3 衝脈:“衝”即要衝也,交通要道也。其脈上頭下足,總 領諸經氣血之要衝。 4 帶脈:“帶”有束帶、圍繞之意。帶脈圍繞腰部一周,約 束諸脈。 5 陰蹺脈:“蹺”即腳跟。其脈起於內踝下者稱為陰蹺。 6 陽蹺脈:“蹺”即腳跟。其脈起於外踝下者稱為陽蹺。 7 陰維脈:“維”者維繫也。維繫一身在裡之陰稱為陰維脈 8 陽維脈:“維”者維繫也。維繫一身在表之陽稱為陽維脈 何謂腧穴 ? ???????? (1)腧穴之定義: 腧穴為人體臟腑經絡之氣,川流而聚集於體表之位置,亦即施行針灸治療之部位。《靈樞?海論》:”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均明確指出臟腑、經絡、腧穴三者之間不可分割的關係。 國際譯名 目前針灸學術已成國際醫學,而譯名多以德、英、法、日文為主,其中以英文最為流通。近來外國針灸書籍雜誌,多將腧穴穴名編成代表字號,經名用譯字首字作代表,穴名則依十四經經穴的順序代之以號數,例如手太陰肺經用「L」代表英文中的Lung,而「雲門」為手太陰肺經中穴位順序排行第二,故為「L2」。 使用時,或逕寫編號,或將編號附列於穴名譯音之後,雖聞名而較易記憶,但對腧穴原名的涵義卻無從了解。 〈以上取自中醫針灸護理學 作者:許欣欣等 華杏出版社〉 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取穴法 骨度分寸,即將人體的各部位折算成一定的長度、寬度分寸,作為取穴定位的基本標準。不論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均可依此標準而測量、取穴。 應當熟悉並切記: 如從眉心至前髮際為3寸,前髮際至後髮際為12寸,後髮際至大椎為3寸;前額兩側髮際間為9寸,耳後兩乳突間為9寸 天突穴至胸劍聯合處為9寸,胸劍聯合處至臍中為8寸,臍中至恥骨聯合上廉為5寸;兩

文档评论(0)

189****10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