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地质条件完整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6 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地质条件 6.1.1煤层厚度变化 6.1.1.1 煤层厚度类型 1.按煤层结构分类 煤层是沉积岩系中赋存的层状煤体。煤层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岩层之间的垂直距离。为便于勘探和开采工作,依据煤层结构,将煤层厚度分为总厚度、有益厚度、可采厚度、最低可采厚度(图6-1)。 煤层总厚度 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和夹石层厚度的总和。 有益厚度 煤层顶、底板之间所有煤分层厚度的总和,不包括夹石层的厚度(Ⅰ+Ⅱ+Ⅲ+Ⅳ分层的总和)。 6 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地质条件 6.1.1煤层厚度变化 6.1.1.1 煤层厚度类型 1.按煤层结构分类 可采厚度 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可采厚度煤分层的总厚度(Ⅰ+Ⅱ+Ⅲ),复杂结构煤层的计算方法另有规定。 最低可采厚度 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可开采煤层的最小厚度,它主要取决于煤层产状、煤质、开采方法,以及国民经济需要程度。 6.1.1煤层厚度变化 6.1.1.1 煤层厚度类型 2.按煤层厚度分类 煤层的厚度差别很大,薄者仅数厘米,俗称煤线;厚者可达200余米。考虑到开采方法的不同,一般将可采煤层的厚度区分为5个厚度级:极薄煤层,煤层厚度为0.3~0.5m;薄煤层,煤层厚度0.5~1.3m;中厚煤层,煤层厚度1.3~3.5m;厚煤层,煤层厚度3.5~8.0m;煤层厚度大于8m者为巨厚煤层。 3.按煤层形态分类 层状煤层 煤层连续,厚度变化不大,煤层全部或绝大部分可采(图6-2a)。 6.1.1煤层厚度变化 6.1.1.1 煤层厚度类型 似层状煤层 (1)藕节状煤层 煤层不完全连续或大致连续,而厚度变化较大。其可采厚度面积大于不可采面积,可采煤体分布比较密集,形状似藕节(图6-2b)。 (2)串珠状煤层 煤层不完全连续或大致连续,而厚度变化较大。其可采厚度面积与不可采面积相当,可采煤体分布尚密集,形状似念珠(图6-2c)。 (3)瓜藤状煤层 煤层不完全连续或大致连续,而厚度变化较大。其可采厚度面积小于不可采厚度面积,可采煤体分布比较稀散,形状似瓜藤(图6-2d)。 6.1.1煤层厚度变化 6.1.1.1 煤层厚度类型 不规则煤层 (1)鸡窝状煤层 煤层断续,形状不规则,呈鸡窝状。其可采煤体的面积多小于不可采面积,也有的规模较大,具有开采价值(图6-2e)。 (2)扁豆状煤层 煤层断续,形状不规则,呈扁豆状。其可采煤体的规模较小,一般不具有单独开采的价值(图6-2f)。 马尾状煤层 马尾状煤层指煤层分岔以至尖灭,形似马尾。其煤层厚度由厚变薄以至完全消失(图6-2g)。 6.1.1煤层厚度变化 6.1.1.2 煤层厚度变化控制因素 1.泥炭沼泽基底不平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泥炭沼泽基底不平导致煤层增厚、变薄和尖灭是常见的地质现象。当泥炭沼泽发育在古侵蚀基准面上时,首先在低洼处生长和堆积了植物质形成的泥炭层相互隔离;随着区域性沉降或地下水位抬升,隔离的泥炭沼泽逐渐连成一体,泥炭层才在盆地范围内堆积。如我国湖北一些地区早二叠世梁山组沉积(图6-2)和美国东部煤田的一些煤层沉积以及我国的辽宁阜新(图6-3)、河北下花园等煤盆地 。 6 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地质条件 6.1.1煤层厚度变化 6.1.1.2 煤层厚度变化控制因素 1.泥炭沼泽基底不平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泥炭沼泽基底不平引起的煤厚变化具有下列主要鉴别特征: (1)煤层底板或基底岩层界面呈不规则起伏,而煤层顶板界面比较平整,即“顶平底不平”。 (2)煤层厚度变化急剧而不规则,且通常位于含煤岩系剖面的底部或下部。 (3)基底古地形低洼处煤层增厚,向凸起部位变薄或尖灭。煤层的分层或层理被下伏基底岩层界面所截,上下分层呈超覆关系。 6.1.1煤层厚度变化 6.1.1.2 煤层厚度变化控制因素 2.沉积环境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沉积体系和煤层厚度变化 冲积扇体系是聚煤盆地的边缘环境,泥炭沼泽主要发育于扇前、扇间洼地、扇三角洲和废弃扇体上。在冲积扇体系中形成的煤层,其延伸与盆地轴向一致,向盆缘方向急剧尖灭,向盆地中心方向分岔变薄,常沿远端扇形成厚煤层。 河流体系可区分为曲流河、辫状河和网状河体系。曲流河体系中,泥炭沼泽主要发育于堤后、河道间泛滥盆地和废弃河道上,因此形成的煤层呈透镜状,其延伸方向大致平行于同期沉积的河道砂体,沿此方向厚度稳定,向两侧接近河道、越岸-决口扇沉积,则煤层急剧分岔或尖灭。辫状河河道不稳定,砂质沉积物分散范围广,在支流间地区可形成透镜状煤体。网状河是一种稳定的大面积沉积环境,河道间湿地环境占据河流体系的绝大部分(60%~90%),十分有利于厚层泥炭的堆积,形成的砂体呈透镜状、鞋带状,甚至或包容在煤层之中。 6.1.1煤层厚度变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