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教案的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幼时记趣教案的设计

幼时记趣教案的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初步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并进一步研究“物外之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和词典读懂文言文。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难点:体会作者在叙写中表现的童年生活的乐趣。   [教法与学法]   导读法、诵读法、翻译法、概括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1.识记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用现代汉语正确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语   童年是美好的,童年是快乐的。童年生活充满了无限的乐趣。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一些趣事。清末文学家沈复的童年有哪些趣事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幼时记趣》。   2.检查预习   ①作者简介   沈复(1763-?),字三白,苏州人,清代作家,著有《浮生六记》。   ②读准字音,理解字义。   稚 zhì幼小藐miǎo 微小唳lì 高亢地鸣叫   砾 lì小石块 壑hè山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把握停顿,注意语调、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不读破句子,注意语气和语调。   三、自读课文,疏通文字   1.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读懂文章。   2.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①文言实词:   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   拟:比   强:同“僵”,僵硬。   怡然称快:怡然,喜悦的样子。称快,喊痛快。   神游:在想象中游历。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搬开土山,推倒大树。拔,移,搬开。   ②文言虚词:   故:所以。   私:私下,这里是“自己”的意思。   方:正。   之:①代词,代物。②代词,代事。③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以:介词,用。   或:连词,或者。   其:①代词,自己的。②代词,它,它的。   盖:原来是。   ③省略句:   群鹤舞(于)空   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④固定句式:   作……观   以……为……   ……为所……   3.学生集体朗读。   四、翻译全文   1.学生二人一组讨论翻译.   2.课堂交流,教师点拨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和对照注释,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文章内容,掌握了主要的文言词句, 积累了文言文一些知识,并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为我们以后学习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文言实词:明察秋毫,拟,强,神游,怡然称快,庞然大物,拔山倒树   文言虚词:方,之,以,或,其,盖   省略句: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固定句式:作……观,以……为……,……为所……   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   1.概括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的童心童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读懂了课文。这节课我们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并进一步研究作者的童心、童趣。   二、再读课文,概括内容   1.文章写了什么样的童年生活?   明确:文章写了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2.“物外之趣”有哪几件?   明确:有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   三、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整体感知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这种乐趣体现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2.师生互动   ①怎么会产生“物外之趣”的?   明确:“物外之趣”产生的原因是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②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童年时代的“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也就是说“我”有观察事物的好眼力。另外,“我”又特别爱好观察,“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加上“我”能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认识的基础出发,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事物,进而进行想象和联想,“心之所向”,所以“我”能观蚊如鹤,能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