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及其的影响因素分析.docVIP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及其的影响因素分析.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及其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及其的影响因素分析   内容摘要: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应该成为经济学中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结合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诸多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产业结构 优化 影响因素   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产业构成,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及其发生作用的方式和途径。人们所提到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比重也就是产业结构比较直观的反映。事实上,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研究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及其作用方式演化的规律,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产业部门的发展态势和相互关系;二是分析不同产业之间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通过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研究一个区域内的产业结构效益。产业结构反映了不同产业之间的生产要素之间的流动方式,也包括产业之间在生产、交换和消费方面的联系。   而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内经济持续良性发展。从本质上讲,产业结构优化就是要提高社会各种资源的总和不断转化为各种产品和劳务的效率和效果,这样才能以最优的方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产业结构优化通常需要一个地区建立以某一个或几个高效率、有优势的产业为主导,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一种产业结构关系,最终形成“优势突出,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具体到区域而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本地区的区域产业优势、资源禀赋与限制等多种经济发展要素,明确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特定的产业政策,以实现区域内产业内和产业间发展的相互协调,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益。   区域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   (一)早期的产业结构理论   17世纪中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发现各国产业和职业人口结构的差异导致了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不同。1758年和1766年,法国重农学派经济学家魁奈陆续发表了重要论著《经济表》和《经济表分析》,分析了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所需的条件,这对未来的投入产出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在这本书中,他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他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他还认为生产应该按照绝对成本的高低进行成本分工,合理配置资源和优化产业结构。配第、魁奈以及亚当?斯密等人的思想成为产业结构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对后世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产业布局的区位理论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于1826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杜能以孤立国的六个假设为前提,指出距离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的布局有重大影响,并由内向外将假设的孤立国划分成6个同心农业圈层。杜能的《孤立国》是区位论的开山之作,后世的区位理论受到这一著作的强烈影响。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在其《论工业区位》一书中首次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韦伯继承了杜能的思想,他在分析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时,提出了区位因素、区位优势和最优区位等概念。他认为,运输成本和工资是决定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后来研究者发现最小生产成本并不能完全确定企业的最优区位。为此,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提出了中心地理论。此后,德国经济学家廖什又考察了市场规模和市场需求结构对产业区位的影响,区位分析也由生产扩展到市场,并且从单个厂商扩展到整个产业。   (三)产业布局的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包括绝对比较优势和相对比较优势。绝对比较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他认为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宜于某种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若每一国家均按其“绝对有利的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这将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有效利用,对各国都有利。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相对比较优势理论。相对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理论对区域产业布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W?刘易斯集中地研究了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提出了工业化带动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两大经济部门。一个是工业发展的现代部门,另一个是维护生计的传统部门。他认为,资本越多就可以将更多的劳动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