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0 年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状况调查及对策建议
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附图)
2011 年02 月21 日 本文访问次数:31
为贯彻党中央提出的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要求,全国总工会2010 年3
月成立由中国工运研究所、全总研究室、基层组织建设部、保障工作部等部门参加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
就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开展专题调研,于2010 年6 月完成第一阶段研究成果《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
嗣后,全总研究室于2010 年5 月~6 月就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职工劳动经济权益和思想状况问题在全国25 个城
市(区)1000 家已建工会企业中进行问卷调查,将农民工群体(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调查重点1 ,根据
预先安排,此项调查同时亦作为新生代农民工课题第二阶段调研。在调查获取的4453 个有效样本中,新生代农
民工(出生于20 世纪80 年代后)为2711 人,传统农民工为1742 人,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60.9%,这
一比例基本接近国家统计局的数字61.6%,说明调查样本的代表性比较高,能够基本反映新生代农民工的客观情
况。根据此次调查的有关数据,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就进一步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工作进行了深入
研讨,形成本报告。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从问卷调查数据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具备下述基本特点:
(一)受教育时间较长,专业技能较欠缺
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有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经历的比例为67.2%,高出传统农民工相应数字18.2 个百
分点。拥有中专(中技、职高)、大专(或高职)、大学本科及以上受教育经历的比重分别是传统农民工的1.6
倍、2 倍与2.3 倍。尽管受教育年限普遍更长,但是从接受教育的内容来看,绝大多数 (62.5%)新生代农民工仍
停留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而接受过专业技术教育(中专、中技、职高、大专、高职)的比重尚不足
四成(37.5%)。(见表1)
表1.农民工的教育情况
(二)过半新生代农民工未婚,生活经历简单
调查显示,处于20 岁~30 岁年龄段的新生代农民工59.9%尚未结婚成家,39.5%的人已婚有配偶,而传统农
民工中已婚人数为93%,高出新生代53.5 个百分点。(见表2)
表2. 农民工婚姻状况
新生代农民工在务工前的生活经历更为简单。74.1%的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前“在学校读书”,比传统农
民工(35.4%)高出38.7 个百分点;而有在农村务农经验的仅为11.0%,不足传统农民工(35.7%)的三分之一;
有其他工作经历,如做过小生意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仅为3.1%,也不足传统农民工(9.8%)的三分之一。
(三)多在东部、沿海就业,外出谋求发展动机强烈
调查显示,七成(70.9%)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前往东部就业,超过四分之三(76.2%)在沿海城市务工,均高
于农民工整体水平。就其外出务工动机而言,42.3%的人表示是为了 “寻找发展机会”,比传统农民工(20.4%)
高出21.9 个百分点;出来见世面的比重为6.0%,高出传统农民工(1.6%)4.4 个百分点。而传统农民工中55.1%
的人明确表示外出是为了 “赚钱养家”,高出新生代农民工24 个百分点,其生存动机更为强烈。
(四)多集聚在第二、第三产业,在制造业、建筑业中比重略有上升
超过八成(81.7%)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于第二产业,近两成(18%)在第三产业。从发展趋势来看,2010
年新生代农民工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中的集聚度呈下降态势,分别下降了0.4 与5.5 个百分点,而在第二产业
中则上升了5.9 个百分点,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第二产业工人主力军的地位越来越明显。
从行业分布来看,大多数(73.9%)新生代农民工集聚在制造业中,而从事建筑业的比重为5.5%,比传统农
民工相应数字低12.4 个百分点。从发展趋势来看,新生代农民工2010 年在制造业的集聚度比2009 年上升了2.6
个百分点,在建筑业上升了1.8 个百分点。可见,劳动强度比较高的制造业吸纳年轻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呈增长趋
势。
(五)绝大多数从业于非公有制企业,在国有企业比重近期有所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