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背影》的末段怎样包容着全章的内容和意义——用“语文”的习惯再读《背影》
《背影》的末段怎样包容着全章的内容和意义——用“语文”的方式再读《背影》-中学语文论文
《背影》的末段怎样包容着全章的内容和意义——用“语文”的方式再读《背影》
黄 硕
在我看来,《背影》的主题表述,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样的一篇人人都能读,人人都可能有不同感受,人人在自己的不同人生阶段都可能有不同感受的作品,到底给了人人怎样的启示和共鸣,并由此激发我们思考、追问和认定:人生不同的生存生活状态,该有怎样合理的面对。
这是困难的,但语文人还是应该努力去迈入这个堂奥,窥其精髓,把这不朽经典的“真味”、原味和美味发掘出来,奉献给世人。瞄准这样的理念和目标,当我在无数次阅读这篇经典作品后,似乎终于寻求到了这条通往共鸣空间的新路径,这便是《背影》的末段。
在这里,只要我们用心、用情,适切地用上“语文”能力和技巧,比如,疏通文本意脉,把握行文逻辑,结合前文,并援引部分可靠资料,尽可能合情合理地还原相应时段内作者包括其父的主要生活情境,就能在比较浅易的那部分文字之外,真切地“聆听”到许多令人感动、感叹和唏嘘的“潜台词”,从而比较清晰地发现《背影》及“背影”里隐藏着的诸多信息,便可能揭开其中的秘密,真正把握住《背影》的主题走向。
先读一遍《背影》末段——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应该说,末段文字不长,但内容深厚,情感纠结,信息量巨大,潜台词极深。对此,诸多研究者也都大致看到,但较为欠缺的是过细的梳理和分析。
不妨先从整体阅读策略上,通过层层剥茧,揭开情感发展的逻辑和秘密。
应该看到,本段行文逻辑层次,其实并不复杂,只有上下两层。其上层,即是文末的“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个抒情短句。它情感上浓烈真挚,内容上直白而急切地表达了再能与父相见的强烈愿望。
毫无疑问,没有前面的铺垫和酝酿,这样的呼唤和表态便没有感染力。于是,我们自然要关注下一层面(下一层面,并不就是原作下面的文字。在文本中,对此可以任意安排,或前或后或中,本文安排在前,常见)。这一层面,逻辑上是回答“为什么这么急切而强烈地希望与父亲相见”这样一个关键问题。因此,我们就需要把其前的所有叙述、议论和抒情文字,统统都归成“理由”。 甚至,整个文章的前面大部分内容,都是这个“理由”。不妨把它看成是大因果。
顺着这样的追问和思考,我们看到作者自己给出两条理由,一是父亲“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和“我”的儿子,二是父亲来信直告自己,“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坚信,绝大多数读者同样坚信,的确是“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引发了作者的巨大心灵震撼。
简单归因,这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性使然。一般人(特别是年轻人)都总觉得人的生命是无限的,直到有一天得知大限将至,才突然发现很多以前不在意的东西是那么美好。譬如老父老母,突然离你而去,才猛然觉得亲情是多么重要,更为自己往日的不珍惜不付出而深深懊悔。朱自清也不例外,他写《背影》,可能是他觉得有些话再不说也许就永远无机会说了。
根据有关生平记载,其时朱父也不过55岁左右,况老父信中也先是报了“身体平安”,并无生命之虞,可为何朱自清就这般急切、担忧甚至恐惧?要知道,在此之前的两三年,也即1922年和1923年两个暑假,朱自清忐忑不安地从教书的浙江回家时,都曾经遭到老父的指斥、拒见或无声的驱赶。这在关坤英《朱自清评传》中有确切详细的记载:
1922年暑假,他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但父亲先是不准他进家门,后则不予理睬。过了几天没趣的日子又悻悻而去。以后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1923年暑假虽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
书里还揭开了更多的话题和隐情:
他上北大的第二年(1917年),父亲的差事交卸了,一家大小断了经济来源,从此生计日艰,进而债台高筑。1920年,他从北大毕业,理所当然,他要负担家庭的经济,但是承担多少,承担有没有限度,他个人有没有独立支配经济的自由,在这些问题上他和父亲发生了一次一次龃龉。1921年暑假,他回到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儿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领。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父子从此失和,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