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常见的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R·九年级上册 生难字 丁肇中( ) 朱熹( ) 测量( ) 彷徨( ) 儒家( ) 不知所措( ) 埋没( ) 格物致知( ) 袖手旁观( ) zhào xī xiù zhì mò páng rú liáng cuò 形似字 徨( )彷徨 惶( )惶恐 煌( )辉煌 儒( )儒家 孺( )孺子 懦( )懦弱 rú huáng huáng huáng nuò rú 词语解释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获得知识。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端正心性。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顿管理家政。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 泛指一般不切实际地谈论。 袖手旁观:手藏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 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一帆风顺:船遇顺风,行走迅速。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自由地朗读课文,整理出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12) 第三部分(13)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亲身经验,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轻一代提出希望。 第二部分 引论(提出论点):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本论: (阐明道理) 结论: (解决问题) 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举例说明在古代并未重视“格物致知” 现代“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培养实验精神贡献人类社会 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提出希望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 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 部分。 引用《大学》里面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从解释中国传统教育的出发点说起,简明扼要地解释“格物”和“致知”的含义,既点明题旨,又表明这个观点由来已久。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作者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是为什么呢? 归纳: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田地。 传统的中国教育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吗? 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举了王阳明的例子。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 “格”竹子为什么失败? 这位先生面对竹子硬想了七天,而不动手实践,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从内心领悟真理。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 阅读6-12自然段 朗读: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怎样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 揭示本段论点的语句是: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积极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物理学史上,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在比萨斜塔上做了同时抛下两个材料相同、重量不同的铁球的实验,证明了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的结论。 试举出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即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中“眼光、勇气和毅力”三者之间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这三者之间是不能调换的。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需要靠“眼光”选择正确的目标;然后靠“勇气”开展实验;实验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就需要有“毅力”的坚持。这三者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因此不能调换。 在“格物致知”方面,中国学生有哪些不足?原因是什么?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这主要是由传统教育这个文化背景导致的,学生对格物致知的精神贯彻不足。 反面论证 以他自己在美国读大学的亲身经历为证 作者用什么事例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文档评论(0)

tianebandeyaz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