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村家庭生育行为与生育意愿
农村家庭生育行为与生育意愿
— 基于鄂、吉、浙、粤、甘 5 省调查的分析
刘传江
一、生育行为与生育意愿:理论概述
社会科学对于人类生育行为、生育模式及其转变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
末期。在这方面最初的探讨是始于对欧洲人口再生产动态特征的总结性描述,
W ·汤姆逊(Tompson,1929)最先提出了“人口转变”(population transition )
现象,后经 A ·兰德里 (Landry ,1934)、F ·诺特斯坦 (Notestein ,1949,1953)、
C ·P ·布莱克尔(Blacker,1947 )、K ·戴维斯(Davis ,1963)等众多学者发展
和完善,形成了在宏观人口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 “人口转变理论”。这一理
论简明扼要要地描述或预见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方向和规律,但未对人口转
变现象作出理论解释。人们今天关注和探讨人口转变现象,主要是为了解释和解
决当代发展中国家所遇到的人口问题,预测发展中国家人口发展的态势。这就意
味着,在实践上对人口转变的理论解释比现象描述更有价值。20 世纪后半期,
学者们对于人口转变现象的研究正是从这一角度着手进行的。
在人口转变的宏观原因方面,比较流行的是结构主义的解释,即从工业化、
城市化、就业结构变化 (尤其是妇女就业结构变化)、人口死亡率 (尤其是婴儿
死亡率)、文盲率、个人主义、理性主义发展等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及人们心
态观念的现代化趋向入手解释人口转变。许多人口经济学家认为,生产力发展水
平是决定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客观基础,因而,生产力水平由低级走向高级,
便决定了人口再生产由原始模式走向传统模式,再由传统模式走向现代模式。在
W ·W ·罗斯托 (Rostow ,1960)提出经济发展阶段论后,许多西方人口学者认
为该理论是人口再生产模式转变的客观基础:与传统社会阶段相适应,人口再生
产呈现 “高高低”特征;与为起飞创造前提的社会阶段相适应,人口再生产呈现
“低低低”特征;与起飞、成熟阶段和群众性高额消费阶段相适应,人口再生产
- 1 -
呈现 “高高低”特征;与追求高生活质量的阶段相适应,人口再生产进入接近静
止和绝对减少阶段。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K ·S ·斯里坎坦(Srikantan,1982)、
R ·布拉陶和 A ·艾尔宛(Bulatao and Elwan ,1983)、P ·卡垂特和哈根斯(Cultright
and Hargens,1984)等学者的 “临界值假说(the threshold hypothesis )”则试图
更进一步地从宏观上给出一个人口转变的时间表,确认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转变赖
以生存的经济发展或现代化程度。该理论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个确定的
水准之前的经济条件改善不会对生育行为和人口再生产模式产生显著影响。一旦
社会经济发展达到某个临界点或 “门槛”值 (threshold ),生育率即很可能出现
明显下降,人口转变也随之启动,这种势头会继续推进至达到一个低位稳定水平。
在人口转变的微观原因方面,H ·莱宾斯坦(Leibenstein ,1957)对生育行
为和生育率作了成本-收益分析。此后,微观生育行为理论发展迅速,G ·贝克
尔(Becker ,1960)等人提出的生育率的经济分析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K ·戴
维斯(Davis ,1963)提出的“多方面反应理论(the theory of the multiphasic
response )”也是在此方面的较早的努力。该理论试图说明在工业化过程中人们
为什么和怎样回应人口变化。戴维斯认为,人们对人口现象的反应具有多元性,
受多个变量因素的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会根据对周围变更的估计作出
自己适应新环境的生育决策。J ·C ·卡德威尔(Caldwell,1980,1981)的“财
富流向理论(wealth flow th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