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墓志考辨之的方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墓志考辨之的方法

浅谈墓志考辨之的方法   摘 要:墓志是文博工作者常用的文献资料,虽为第一手资料,但需慎重对待,辨之考之。文章结合工作实践,介绍四种常用的方法,即从封赠辨别墓主的身份,以天干地支纪年法推断时间,以撰文者生平推断立碑时间,以文献、实物考辨墓主生平。   关键词:墓志;考辨;方法   1 广义的墓碑与墓志   广义的墓碑,是指为纪念死者,赞颂其功德,并标识墓地而立于坟茔墓道的石碑[1]。若从狭义而论,它们则因形制、位置、内容的不同而名称各异。   墓碑(狭义),即立于墓前地上,较为简洁地记录墓主姓名、官阶品级、生卒寿年、入葬情况。   墓表,又称“阡表”或“灵表”,其作用犹如墓碑,立于墓道,表彰死者。   神道碑铭,立于墓道,汉代已出现,初时碑文较为简单,一般只称“某帝或某官神道之碑”,后来纪事渐趋详细,成为人物传记的一种变体。   墓志和墓志铭皆埋于地下,较为详细地记录墓主姓名、生平事迹、官阶履历、世系旁支等。两者相比,前者通常有“志”无“铭”,后者有“志”有“铭”,所谓“铭”即为铭辞,通常为韵文体,三言、四言、五言不等,以“铭曰”“颂曰”“词曰”等为发端。   墓盖,又称“志盖”,是覆盖于墓志之上的方形石头,用于保护墓铭,且大都简短地刻有墓主的姓氏、官爵等,有代替碑额的功用,如松雪钟公墓的墓盖(图1)。   圹志和圹志铭,皆埋于墓穴中,其作用等同于墓志和墓志铭,如“赠中宪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罗公圹志铭”(图2)。   综上所述,虽墓碑、墓表等名称有别,但就内容和作用而言,实则大同小异,甚至有“异名同物”一说,皆是记录墓主的生平(含姓名、籍贯、履历、官阶、生卒)、子孙世系及安葬情况等。因此,以下行文除特别说明外,均以广义论之,实物本体称为“墓碑”,文字内容称为“墓志”。因此,对于地方历史尤其是历史人物研究而言,墓志是十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然而,墓碑为纪念逝者,一般褒美赞颂,恐有言辞失真;或年深日久,历代重修,传闻讹异,在所难免;或风雨侵蚀,人为破坏,文字漫漶,信息不全。所以,若使用墓志作为文献资料,须慎重对待,辨之考之。笔者不惴浅陋,结合东莞市博物馆所藏墓碑,加之工作中的实践所获,举例浅谈墓志考辨之法。   2 考辨之法   2.1 从封赠辨别墓主的身份   古时封赠,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考满封赠,即官吏担任某职到一定年限,且顺利通过考核后,可陈乞朝廷赐予其父母、妻室或祖父母官职或封号。生者称为“封”,逝者称为“赠”,五品以上为诰命,六品以下为敕命,相应待遇按当朝典章制度执行。第二种为特例封赠,即朝廷遇重要庆典或为褒扬臣子忠烈、劳绩而对其父祖、妻室封赠。   封赠为荣耀家族之事,故墓碑上常对此重点突出。东莞市博物馆藏有“大明处士云隐卢公孺人何氏墓(立于明代,具体时间不详,图3)”“大明处士十三卢公孺人林氏墓(立于明代天顺年间,图4)”“明讷庵何公安人袁氏墓(立于清光绪年间,图5)”“讷庵处士何公墓志铭(立于明代初期,图6)”等碑。其中所谓“孺人”“安人”是命妇封号,按明制,“凡文职官员应得封赠者,正、从一品曾祖母、祖母、母、妻各封赠夫人,后称一品夫人;正、从二品祖母、母、妻各封赠夫人;正、从三品祖母、母、妻各封赠淑人;正、从四品母、妻各封赠恭人;正、从五品母、妻各封赠宜人;正、从六品母、妻各封赠安人,正、从七品母、妻各封赠孺人”[2]。武职有功者,与文职官员类似,封赠止于六品,无“孺人”一级。而所谓“处士”,即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既然其夫不曾入仕,其妻又何来命妇封号?或逆向推之,若女子?@封赠,除特殊情况外,多因其夫或其子孙荣及而得,岂有夫妻不同时受赏之理?此乃问题之所在也。   事实上,上述并非孤例,在明代陈琏(1369―1454)所著《琴轩集》(含《陈琏诗文辑佚》)[3]中有36篇为“处士”或其他不曾入仕者所撰碑传文(含圹志、墓志铭、墓表),亦有数处将非命妇称为“安人”“孺人”,详见表1。   对于此种现象,明人邵宝在《陆光远妻成氏墓志铭》中明确指出:“近世士庶人之妻之卒,多以孺人称于铭志,而江之南尤盛。国典命妇封号自一品夫人至孺人,凡七。称孺人者,盖取初命之虚名,以崇死者。”[4]又据民国时期的《东莞县志》所载“俗不论士庶之家,妇人墓碑皆书孺人”。此条下按语引用《朱子语类》卷九十:“无爵曰‘府君’‘夫人’,汉人碑已有,只是尊神之辞。”并由此推论“墓碑称孺人亦未为过也”[5]。由此可见一斑,虽封赠有制,但事实上的执行并不十分严格,因此墓志中提及封号者不一定是真正的命妇,必须细察内容。   另外,就明朝体制而言,作为官宦妻母之女子,能否获得封赠或封赠待遇如何,另有身份条件限制。为妻者,“以礼聘良好女为妻,许受封赠。应封正妻者,止封正妻一人;正妻未封而殁,继室当封者,正妻亦得追封。凡继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