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康熙年间徽州方志中山川版画的研究
清康熙年间徽州方志中山川版画的研究
关键词: 康熙;徽州;方志;版画
摘要: 明清两代,徽州刊刻的山川版画绝大多数源于方志的插图,自从有了方志,不同时期编撰者们不仅在文字内容方面加以充实、完善,在插图的表现上也有不同的呈现,以府志、县志为例主要为地貌、城垣(廓)等,而以专志如山志则更为细致和丰富。作为因地域因素而存在于方志中的山川版画所起的作用有两种含义:标明地貌关系及独立的审美价值,而康熙年间的方志版画正具备了这种特征。
中图分类号: J20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2014
Research on Landscape Woodblock Prints in Chorography of HuiZhou in Kangxi Period of Qing Dynasty
ZHOU Liang (School of Design Jiangnan Uniersity/Product Ideas and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22,China)
Key words: Kangxi; HuiZhou; chorography; woodblock print
Abstract: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most of the landscape woodblock prints of HuiZhou are found as illustrations in local chronicles. Since the compilation of chorography, the compilers not only consummated them in words but also in the representation of illustrations. For example, the chorography of states and countries had descriptions of landforms and city walls especially in the chorography of landscape. The landscape woodblock prints in Kangxi period, as a geographical factor, have significances of geomorphologic relationships and independent aesthetic value.
清代,我国传统版画发展开始呈下降趋势,与当时清政府的政策关系甚密,清政府为了遏制文化,大兴文字狱,导致大量文学戏曲作品的刊行骤然下降。刊行者们转而面向稳妥的其它门类书籍,由此出现了徽州刊刻山川版画的繁盛时期,主要表现在方志类版画插图中,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康熙年间刊刻的作品, 其版画艺术水准不容忽视。
一、明清徽州刊刻书籍插图和山川版画关系
徽州刊刻的版画发展到明代万历年间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过,与徽州整体的版刻业相比,其山川版画与其戏曲、小说、画谱等并不同步,此时,由于戏曲小说等受欢迎的门类进入平常百姓的生活中,同时也融入了文人士大夫的喜好,坊刻业一派繁荣,加之,此时徽州的刻工队伍已经形成,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徽州刻工中的黄氏刻工占据了半壁江山,[1]2647如《西厢》《琵琶》《人境阳秋》《状元图考》《闺范》《剪灯新话》《环翠堂远景图》及四大墨谱等一些重要作品均刊刻于此时的徽州。然而,在这些被不被看好的山川版画中,却有一部值得关注,即《齐云山
志》①,明南漳鲁点②辑,明万历二十七年
等刻。十面连式图各自均能独立成幅。图中所绘山峰均有出处,间或点缀亭台、楼阁、道观、小桥、流水、松柏等,最为独特的是此图山石造型,为一般山川版画所不及,遗憾的是山川版画的刊刻在当时未能成为主流。
导致明代山川版画逊色于其它门类的版画的原因如下:首先刊行者不同,方志类的图书主要由地方政府出资,编撰者多为当时在位的官员,同时编撰程序又有一套较为严格的规范制度。方志是一个地域的人文、地理、沿革、风俗、教育、人物、名胜、古迹以及诗文、著作等的史志,具有全面性和客观性,作为地貌关系的山川、水系图等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已,因此,这些作为地貌关系的山川图的艺术价值就可想而知了。其次,坊刻所刊行的书籍由于没有方志类图书的条条框框限制而显得活泼、自由许多。同时,这些书坊老板中不少人具备了很高的文化素养,加之在书籍出版的市场中的竞争性,纷纷聘请名家作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