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的教学创新.ppt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学生为中的教学创新

二、面向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 3.教师应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 4.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提供足够的指导。 5.教师必须明确他们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培养目标要求。 三、面向学习产出的教学评价 这里要解决三个问题: 评价标准问题 评价方法问题 评价的制度保障问题 三、面向学习产出的教学评价 (一)评价标准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 1.评价标准要与教学目标挂钩。 以往的做法是,两者分离,各行其是。如果说教学目标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学生培养(尽管有种种问题),那么,教学评价则往往把重点放在学生培养这个中心之外。若将两者挂钩,那就既可以克服教学目标的华而不实,也可以克服评价标准的偏离中心。 三、面向学习产出的教学评价 2.评价标准要面向学习产出 以往的教学评价,通常都是围绕教学环境和教师的工作来进行:什么,课时多少,有没有应用多媒体,考试的及格率以及硬件设施建设等等。其中只有及格率与教学效果直接相关。 及格率之所以不能真实反映教学效果,是因为: ——它是从知识本位而不是从能力本位出发的; ——它是根据预设效果削足适履的产物。 这里并非对教师进行道德质疑,而是指出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机制存在先天的逻辑缺陷。 三、面向学习产出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只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点在能力测评。就是说,对学生在如下方面的发展进行考核和评价: ▲正确理解相关知识的基本概念并能合理应用; ▲获得综合性的学习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 ▲对知识学习产生了持续的兴趣和责任感; ▲形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能独立或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特长或对学习任务的个性化反应(顿悟在有效学习中的作用增大,审美体验与逻辑思维融合,养成内省和批判性的思维习惯,有稳定的与专业能力对应的关注重点,想象力的创造性及其形式化程度的提高,等等)。 最后,应当把这一切与专业教育的目标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三、面向学习产出的教学评价 关于标准,可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为例 1.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和管理知识; 3.掌握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4.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5.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设计过程中能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 三、面向学习产出的教学评价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了解本专业相关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9.对终身学习有正确认识,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10.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三、面向学习产出的教学评价 继续以“认证”中的“课程体系”为例 (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体系设计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1.与本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 2.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 (至少占总学分的30%),前两类课程应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对本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后一类课程应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 三、面向学习产出的教学评价 3.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 % )应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4.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 % ),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三、面向学习产出的教

文档评论(0)

189****101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