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原文内容教学教案.docVIP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原文内容教学教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PAGE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文章内容 教案 南宁市三十三中语文组 阳春 教学目标:掌握高考文言文分析归纳题的5个设题陷阱的解题对策。 教学重点:文言文分析归纳题的5个设题陷阱归纳以及解题对策。 教学难点:解题对策的归纳。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考纲考题分析 进入高三我们做了那么多的套题,进行了那么多次月考,同学们都说文言文阅读很难,而文言文阅读3题选择题里,分析归纳题又是一个难点,在全国卷里常常设在第10题。题型大致是这样: 10.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 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照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 郭浩、吴阶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连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 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这类选择题多数为“选非”型(但也有少数为选择正确的一项,如2009年的广东卷) 考查重点为概括分析,“概括”侧重对内容的提炼,“分析”侧重对内容的理解,考试大纲要求能“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四个选项的内容设置一般遵照原文中的先后顺序,而拼合起来往往成为很好的全文梗概。 这一题常常让同学们云里雾里,搞不清状况。就上次一模分析归纳题,我们班只有19个同学作对这题,还有60%的同学在这题丢分。同学们普遍反映,读过去,好像都对,又好像都不对,一对照答案,感到这题出得也太巧妙了。那么,对于分析归纳题,出题者有没有出题的规律呢?答案是,有。 今天我们就来和同学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分析归纳题的设题陷阱以及对策。 二、本课教学目标 1.掌握高考文言文分析归纳题的5个设题陷阱的解题对策。 三、解题对策 陷阱一: 无中生有 看看下面的例题,下面的选项都是错误的一项,请同学们比对选项和原文相关语句,参考译文,看看出题者是怎样设置出题陷阱的? 例一:【2011年全国卷:第10题】 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 【原文中的相关语句】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 【译文】改洪武纪年后,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聚集了伪官悍将两百人,都非常凶暴横蛮。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犯了贪赃罪,不住地分辩,几百个老百姓都来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想要听从民意,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的罪名来怎么办呢?”熊鼎叹息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的人吗!”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 教师明确:意思是“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赃罪,不停的分辨,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 平阳知州梅镒没有行贿。 选项和原文哪一句不符合呢? 错在哪?无中生有了。 无之中生造出什么? 那么出题者常常无中生出什么信息呢? 主要是人物的行为以及行为产生的结果。 比如上边的例子,“梅镒被诬贪污”但没有行贿,增加了“行贿”的意思。 或者,原文说某人受侮辱,但选项中表述为某人受嘲笑侮辱,“嘲笑”之意原文中没有。这些都属于对表示行为的词扩大其词义,造成无中生有。 又比如原文说主人公在皇帝面前夸某人能干,选项了却写成“皇帝答应主人公的请求,授予某人某种官职。”就无中生有了。这就是在无之中生出人物的行为以及行为产生的结果。 另外,还要注意“从不”“都”“除之外”这些太绝对的词,回原文找找有没有例外。 要细审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中是否有相关表述,要留意相关的细节,关注选项中自行添加而其实原文中并未出现的信息, 无中生有对策:细审信息要点(人物行为、“从不”“都”等词) 陷阱二: 曲解词义 例一:【2010年重庆卷:第10题】 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

文档评论(0)

一叶轻舟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