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南联大的研究生培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西南联大的研究生培养

论西南联大的研究生培养   摘 要:回望西南联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培养模式及培养成就三个方面的内容。以图重拾西南联大精神资源,给当今现代化研究生教育以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西南联大;研究生;研究生培养      研究生教育是大学本科教育后继续进行深造的高一级教育。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同样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历史重任。但,我国现实教育中创新型人才教育明显不足。已故“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先生已指出:“创新型人才不足是现行教育体制的严重弊端,也是制约科技发展的瓶颈。中国现在没有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按照培养科技发明创造人才的方式办学,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很有必要继续研究我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西南联大。因为“西南联大在教育史上的最根本意义在于,给今天的教育提供了一个正确培养人才的模式。”[1]      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与抗日战争相始末。在工作和生活极为艰苦条件下渡过了短暂的8年。曾就读联大的杨振宁先生回忆:“教室是铁皮屋顶的房子,下雨的时候,叮当之声不停。地面是泥土压成的,几年之后,满是泥坑。窗户没有玻璃,风吹时必须用东西把纸张压住,否则就会被吹掉。” “跑警报”是联大师生常事。纵然如此,联大师生依然坚信抗战必胜,深知“中兴业,须人杰” 。在艰难环境中弦歌不辍,“老师们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因陋就简地为国家培养人才尽心尽力,学生们立志为胜利后建设国家而努力学习。”[2]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西南联大“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3],以卓然业绩,为世人所瞩目,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开放在红土高原上的一朵“奇葩”。其研究生培养成就也相当突出。      一、西南联大研究生培养规模         西南联大研究生培养历时7年,共开设了文科、理科、法科、工科、商科共5个研究所,20个学部,   其规模仅次于同时期的国立中央大7个研究所,25个学部。但联大到底培养、毕业多少研究生培养人们也说法不一。一是北大、清华、南开、云师大编写“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五)学生卷”中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西南联大新入学研究生名录、毕业研究生名录统计知西南联大研究生培养人数为219人、毕业人数为74人;二是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写“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修订版):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研究生名录统计知西南联大研究生培养人数为219人、毕业人数为83人;三是刘超“联大研究生教育管窥?D?D略及战时中国的大学格局”中说“全部研究生218人,76名毕业生”;四是方绍勤,张团娅“浅析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论文中提到“研究生毕业75人”;五是曾世敏“西南联大的研究生培养”说“共培养219名研究生,毕业83人”。      研究生培养人数及毕业生人数后三者说法均是来源于类似前两者相关校史。所以,笔者针对前两者的差异就两本史料进行核对。研究生培养人数虽然一致,但北大、清华、南开、云师大编写“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五)学生卷”有些疑点。再与三校校史结合,得知西南联大复学报到的研究生北京大学1人、清华大学8人,共9人;新生北大55人、清华119人、南开37人,共计211人。即西南联大研究院培养的研究生人数总共是220人。如清华的新生名录中,1943年哲学部的何兆武与1944年外国语文部的何兆武是同一人,故西南联大研究院培养的研究生实际人数是219人;研究生毕业人数有差异,是因为史料(五)学生卷”的研究生毕业名录部分时没有统计到南开大学经济学部叶增亮;北大:中文学部萧雷南;语言学部殷焕先、李荣;史学部阎文儒、方龄贵;人类学部胡庆钧;物理学部黄昆;地质学部董申保共9人。很明显,两本史料研究生毕业人数一致,即西南联大研究生毕业人数83人:北大26人、清华32人、南开25人。详细情况见表一。   注1:.本表是根据“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修订版):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06-510.”统计制作;注2.清华大学招收的新生名录中1943年哲学部的何兆武与1944年外国语文部的何兆武是同一人,故西南联大研究生培养人数实际为219人。      二、西南联大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西南联大研究生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研究抗日战争时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肖雄在论文“西南联大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中认为三研究院所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其研究生培养模式亦颇具差异:北大研究院以德国和日本为样板的学徒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清华研究院、南开研究院的英、美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只不过南开研究院更侧重于实用目的。对于肖雄论文观点,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