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多糖对不同利用方式下棕壤中各级微团聚体稳定性地影响.docVIP

土壤多糖对不同利用方式下棕壤中各级微团聚体稳定性地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土壤多糖对不同利用方式下棕壤中各级微团聚体稳定性地影响

土壤多糖对不同利用方式下棕壤中各级微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农学论文 土壤多糖对不同利用方式下棕壤中各级微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杨坤,王作敏 (营口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辽宁营口115003) 摘要:采用高碘酸盐氧化法和分组胶散法对比的方法研究了土壤多糖对耕地、园地、林地3 种利用方式下棕壤中各级微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经分析认为土壤多糖在不同利用方式下棕壤的各级微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中均起到了较重要的作用,去除土壤多糖后,各级微团聚体的破坏程度均较大。与胶散分组相比较,多糖对耕地和园地棕壤50~250 μm和10 μm微团聚体稳定性的作用较林地的大,说明在林地棕壤中其他的胶结物质可能起着更重要的作用;而在10~50 μm微团聚体中多糖对林地的稳定性作用较强。 关键词 :利用方式;微团聚体;多糖;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S158.5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436 基金项目:营口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科研项目(201402)。 第一作者简介:杨坤,女,1980 年出生,宁夏吴忠人,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环境科研等工作。通信地址:115003 辽宁省营口市站前区市府路南25 号营口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E-mail:[emailprotected]。 收稿日期:2014-04-23,修回日期:2014-09-29。 0 引言 团聚体的稳定性是指团聚体抵抗外力作用或外部环境变化而保持其原有形态的能力[1~4]。前人研究认为土壤有机质、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气候条件、植被覆盖、管理措施等众多因素影响着团聚体的稳定性[5~10]。其中,土壤多糖是一种重要的胶结物质。多糖蕴藏着结构的多样性,具有极其复杂的的“连接方式或异构体”和“分支形成”[11-13]。由于分离提取方法上的局限,对土壤多糖的结构和其对土壤微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关连珠等[14-20]研究提出,大粒级微团聚体的形成主要与松结合态有机质以及多糖类物质有关。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土壤多糖对各级微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机制的影响,为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肥力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土壤 供试土壤为同一母质类型不同利用方式(耕地为旱田,园地为柞树林,林地为针叶林)的棕壤,采自于辽宁沈阳天柱山,采样深度为0~20 cm。土壤的基本性质见表1。 供试微团聚体为各利用方式棕壤经过超声波分散、虹吸法提取获得,基本性质见表2。 1.2 测定方法 试验采用室内分析的方法,土壤多糖对微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采用高碘酸盐氧化法测定,各级微团聚体的有机矿质复合体组成采用丘林的分组胶散法测定。 高碘酸盐氧化法具体操作如下:取适量的土壤微团聚体样品于1000 mL 量筒中,加入0.06 mol/L 的高碘酸钠溶液300 mL,其间不断地搅拌,以求作用完全,然后吸去上清液,加蒸馏水至刻度,吸管法定量,以0.06 mol/L的NaCl溶液作为对照。 分组胶散法具体操作如下:G1 组的分离,采用1 mol/L NaCl 淋洗,完全脱钙后,转入1000 mL 量筒,在规定的时间吸取,多次重复,直至悬液接近澄清。G2组的分离,剩余土壤转入瓷勺,澄清后吸除水分,糊状物用带橡皮头的玻璃棒研磨5 min,加水混均,放置5 min,将悬浊液倒入量筒。如此反复,至瓷勺中残余土壤加水研磨不显浑浊为止。之后按G1组方法提取G2组。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多糖对各利用方式棕壤中50~250 μm微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由表3 可知,各利用方式下棕壤中的50~250 μm微团聚体经高碘酸钠氧化后,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10 μm粒级的增量在25%以上,其中对园地和耕地的破坏程度大于林地,分别比林地10 μm颗粒增量多2.1%和1.5%。从除去多糖后,50~250 μm微团聚体的破坏程度来看,在林地该粒级的形成中可能有其他胶结物质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对该粒级进行胶散分组后,得到钠质分散复合体(G1)和钠质研磨分散复合体(G2),各利用方式下均为G1G2,其中园地与林地的复合体含量相近,耕地的G1最大,G2最小。通常认为复合体G2含量较多的土壤中,水稳性团粒的总含量较高。可以看到,林地与园地的G2含量明显高于耕地,这说明林地与园地中的水稳性团粒含量高于耕地,土壤结构较稳定。 将2 种处理方法对比可以看出,50~250 μm 微团聚体经过氯化钠处理,又经过反复的研磨后得到的有机无机复合体含量(G1+G2)仍然小于

文档评论(0)

静待花开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