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如何正确看待及的运用网络语言.docVIP

试析如何正确看待及的运用网络语言.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如何正确看待及的运用网络语言

试析如何正确看待及的运用网络语言   摘要:由于互联网以及网民的特殊性,网络语言也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夸张、热烈、传播流行快。这些特点和网民们的举动相结合,形成了一针见血的“杀伤力”,同时它的流行性及暴力倾向也对使用者的独创力和心理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该引导年轻的网民正确看待和运用网络语言。   关键词:网络语言 特征 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9-0064-02      1 网络与网民的网上行为特点    1998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上提出,在加强传统的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互联网(Internet)。自此,“第四媒体”的概念正式得到使用,以区别于以纸为媒介的传统报纸、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和基于电视图像传播的电视。作为传播媒介的网络具有以下特点:(1)信息极其丰富;(2)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且发展前景广大;(3)跨越时空界限;(4)提供接受者与传播者自由交互的平台;(5)个性化服务。    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自诞生之日起,迅速扩展,影响力的发展可谓成几何级别增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   人[1]。而根据第18次《报告》,早在2006年,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就已经达到15.4%,其中高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已达半数以上[2],给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网恋、网购、网友、电邮、聊天室、网游、虚拟社区、电子书……等等相继出现,带来的震荡扫过了网虫生活的每个方面。难怪如今的宅男宅女成堆,“左手天涯(天涯论坛)右手淘宝”成为众多宅到极点的年轻男女们的生活方式。    网上人口和网络生活有自己的特点:网民们大多比较年轻,由于独生子女的孤独、处于叛逆期的年龄,和追求个性的年代风尚,往往个性较为冲动,追求认同感,同时不愿意受约束日常生活的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制约。    同时由于网络的隐蔽性、相对的匿名性和网民彼此之间的物理距离,网民们在网上的表现和在真实生活中多多少少有些不同,这种区别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有人把网络作为逃避现实和追求梦想的地方,在网上建构出一个完全虚拟的和现实截然相反的自己,和现实中的性格与为人起到一个互补的作用,其他一些人却把网络作为发泄的地方,坦白甚至夸张地暴露出自己平时不能或是不敢暴露的内心和人格。当然,这两种情况在网民的日常网上活动中往往是相互交错掺杂的。    总体而言,网民们的网上言行比在真实生活中更为坦直、夸张、激烈。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网上更容易出现语言冲突、炽热恋情甚至暴力行为的原因 。   2 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与互联网、网民,以及网上活动的特点相应的是,网络语言也具有传播快、极富冲击力、形象、无拘束、夸张、热烈的特点。这些特点是由网民的特征决定,同时又反作用于网民的心理和能力。   2.1网络对脏话的推动力    网络对脏话具有推动力。隐身于电脑后,在一个虚拟的社团中,在“没人知道我是谁”的心理安慰下,羞耻感会荡然无存,以至于平时文质彬彬的女孩,都会在需要发泄的时候毫不迟疑地出口伤人。而当一个本来是侮辱性的词语通过互联网的飞速传播流行开来后,更会迅速失去其侮辱意味成为一个普通的感叹词。同时网民们更会通过换字、省略,或采用符号、拼音、外语等手段减低侮辱语的冲击力,从而进一步推动其广泛传播。如用“太阳”代替“日”,用“尼玛”代替“你妈”,用“Fuck”代替“操”,用“你妹”代替“操你妹”。所以一上互联网,“尼玛”、“脑残”、“SB”等,网上的语言暴力泛滥成灾。    与此同时,家长们经常抱怨听孩子们聊天如听天书;各种《考试大纲》屡屡严禁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复旦大学从1998年就开始关注网络语言,并把网络语言的研究放到了《语言与文化》的公选课上,这些现象正说明了网络语言向日常对话的流入,对日常语言的影响。那么网上的污言秽语作为网络语言的一部分,影响使用者的日常用语也是不可避免的。   2.2网络流行语对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的影响    流行也是网络语言的一大特点,所谓流行,即来得猛,去得快,网上刚出一个新词,一夜之间铺天盖地到处都是。然后又迅速被抛弃,为新一代流行语所代替。表面上网络人群追求的是个性、创意,然而事实上,这一人群年轻孤独,渴求认同感,因此他们最常做的也是效仿别人的所谓 “酷”或 “时尚”的言谈举止。    俗话说:第一个把女孩比喻成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材。这是因为过多的仿效必然减弱效仿者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而网络用语空前绝后的流行度事实上提示了一种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