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英汉语中“驴”及相关习语地文化内涵与翻译
英汉语中“驴”及相关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汉语言文学
英汉语中“驴”及相关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康诗琴 李延林
摘 要:驴的形象憨傻,因此“驴”(donkey)字在中西方文化中均有“蠢笨”的含义。随着其在语用环境中的使用,衍生出的很多与驴相关的习惯表达,也多为贬义。但因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驴也有其他不同的文化内涵。在翻译与驴相关的表达时,了解驴在中西方的文化意义必不可少。本文通过分析驴在中西方文化中内涵的异同,对翻译与驴相关的习惯表达提出了三种方法:直译法,意译法和套译法。
关键词 :驴 文化内涵 习惯表达 翻译
一、引言
自古以来,动物与人类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处于世界中心的人类,与万事万物产生联系,并影响着它们。比植物更高级的动物,对人类的影响也是深刻的。万千动物,其形态、习性都各不相同,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从动物中获得各种所需之物。动物在与人类互依互存的同时,对人类语言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动物名词在人类的语言中不仅仅指代某种动物,也被逐渐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
由于中西方地域、历史、文化等的原因,动物名词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也有同有异。拿“驴”来说,因其憨笨的形态和不知变通的习性,中西方文化中都将驴看成是“蠢笨”的代名词。但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驴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如在美国,驴还代表着“民主党”。这些驴文化的相似性和相异性对翻译英语中与驴相关的习惯表达提出了要求。要既不失偏颇地翻译它们所传递的意义,又准确地将其背景文化诠释出来,则需充分了解中西方“驴文化”的异同,并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二、驴在汉英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一)驴在汉语中的文化意义
据研究,驴的出现可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左右殷商铜器时代。驴始现于塞外,自秦代以来,才逐渐进入内地,当作稀贵家禽。《史记》曾记载:“匈奴奇畜即驴骡也”,《汉书·习语传》也曾曰“乌桓国有驴无牛”,何承天《纂文》又曰“驴,一曰漠骊”。这些记载都表明驴本是匈奴人在荒漠地带繁衍的牲畜。驴进入中原内地后便沦为役畜,作为驮运货物,拉磨之用。驴虽然能吃苦耐劳,但是因其憨笨的外表,总是与“蠢笨”脱不了联系,是呆傻的代名词,汉语中常有“蠢驴”“笨驴”等词。随着时间的推移,驴的蠢笨形象逐渐根深蒂固,因此,很多与驴相关的表达多为贬义。驴主要用于拉磨,许多歇后语便由此延伸而来,如“磨上的驴——听喝的”“磨道里的驴子——走不出圈套”讲的都是驴的蠢笨,没有主见。中国古代文化里讲述的有关驴的故事不胜枚举,最有名的莫过于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写的《三戒·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1]讲的是驴刚到黔这个地方时,能唬住老虎,但随着老虎对驴的了解日益增加,终于不再害怕,最终吓跑了驴。该故事逐渐家喻户晓,“黔之驴”也随之有了文化内涵,并衍生出了“黔驴之技”“黔驴技穷”等成语,意为“无计可施,江郎才尽,束手无策”。
驴虽说一直和“蠢笨”联系在一起,但却为画家和诗人所喜。驴和画家联系在一起,最早源于《韵府群玉》:“孟浩然尝于灞水,冒雪骑驴寻梅花,曰:‘吾诗思在风雪中驴子背上’”。晚唐宰相郑綮被人问起是否有新作时,也答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而后便有了《灞桥风雪图》《驴被行吟图》。驴子在整个构图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若换成马或车,画中便体现不了文人那种孤、傲、清、困、闲、逸的意境。[2](P26)由此可见驴在中国绘画艺术上的地位。
(二)驴在英语中的文化意义
纵观西方历史,“驴文化”也可谓源远流长,影响颇大。驴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其蠢笨的特征不改,故西方的驴文化在此与中国的“驴文化”颇有相似,其中驴都有“蠢笨,倔强”的含义。抛却“蠢笨”,驴“吃苦耐劳,谦恭”的特点却也不容忽视,在西方,驴甚至还曾出现在《圣经》中,与神灵有关。《圣经·旧约·民数记》第22章就与驴有关。其中记载:古希伯来人从埃及出来后进入西奈半岛的旷野,他们在旷野里走了四十年后到达约旦河东摩押平原。摩押王看到希伯来人众多,心里非常害怕,便派人去请先知巴兰来诅咒他们,巴兰骑上驴应邀前去。但是上帝为了保护希伯来人,派出天使阻拦巴兰。巴兰的驴子极为聪明,看到天使后明白了上帝的旨意,三次躲开了天使,使巴兰免受其伤害,却挤伤了巴兰的脚。巴兰不明真相,发怒杖打驴子。上帝于是叫驴开口说话,驴子言明真相后,巴兰放弃了诅咒古希伯来人。因此,驴子挽救了巴兰,也拯救了古希伯来人。后来,“巴兰的驴子”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