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疏花针茅驯化及生产性能的研究.docVIP

野生疏花针茅驯化及生产性能的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野生疏花针茅驯化及生产性能的研究

野生疏花针茅驯化及生产性能的研究   摘要: 通过对野生疏花针茅(Stipa penicillata)栽培6年生产性能观测,结果表明:疏花针茅栽培当年(2003年)以营养生长为主,第2年越冬率达98%,全生育期136 d,第3年(2005年)越冬率100%,物候期比2004提前4~10 d,整个生育期125 d。疏花针茅整个生长期基本为线性增长,拔节期和抽穗期生长速率最高,之后递减。2004年年鲜草产量1 160 g/m2,干草产量516.2 g/m2,种子产量8.6 g/m2,茎叶比1∶0.46。第3年8月下旬盖度达到98%,干草产量达到1 126.9 g/m2,种子产量50.2 g/m2,2006年牧草产量开始下降。疏花针茅抗逆性强、易于栽培,是退化高寒草原改良的适宜生态型草种,在高寒草甸的“黑土型”退化草地上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 疏花针茅;驯化;物候期;生产性能   中图分类号: S 54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500(2011)06?0040?04      疏花针茅(Stipa penicillata)是针茅属牧草。在我国分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和陕西。主要生长于高山草原和河谷阳坡草地,是青藏高原分布较多的一个种,优势群落呈点片状分布在海拔3 100~4 500 m的干燥山坡、砾石草地[1]。疏花针茅为多年生密丛禾草,秆直立,丛生,野生状态下株高30~60 cm,具1~2节,基部宿存枯叶鞘。叶鞘微粗糙,叶舌披针形,顶端急尖,长3~7 mm,叶片纵卷呈线形,上面粗糙,下面光滑,长10~20 cm。圆锥花序开展,长15~25 cm,分枝孪生,叶间具枕,下部裸露,上部疏生小穗2~4枚,小穗柄长1~4 cm,小穗绿色或紫色,颖披针形,长8~10 mm,外稃长5~7 mm,芒二回膝曲,第1芒柱长      收稿日期: 2011?10?12; 修回日期: 2011?10?27   基金项目: “十一#8226;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2009BAC61B02)和十二#8226;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C09B06);青海省科技项目   (2009A1?1)(2009?N?502)(2009?Z?602)(2008?N?113)资助   作者简介: 施建军(1971?),男,甘肃临泽人,在读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三江源人工草地的研究。   E?mail:shjj0318@    张德罡为通讯作者。    3~7 mm,第2芒柱长4~5 mm,均具长3~4 mm的白色柔毛,芒针长7~18 mm,粗糙无毛。颖果长圆柱形,具纵长浅腹沟。   疏花针茅是适合高寒草原荒漠化和高寒草甸黑土滩化治理中建立人工草地的牧草与生态兼用型草种,具有非常好的栽培驯化前景[2,3]。目前,该草种在其他地区的引种驯化和选育尚未见报道。项目组于2002年在青海省玛沁县海拔4 000 m的阳坡采集到该草种后,进行引种驯化研究,旨在通过进一步驯化将该草种应用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之中[4-7]。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大武镇以西2 km处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镇一大队,地理位置为N 34°27.859′,E 100°12.727′,海拔3 756 m,年均温-3.9 ℃ ,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温为-12.6 ℃ ,最热月7月的平均气温为9.7 ℃ ,牧草生长季为156 d,无绝对无霜期,年均降水量为513.2 mm。试验区为高寒草甸严重退化后形成的“黑土型”退化草地,其优势种为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rtserina)、甘肃马先嵩(Pedicularis kansuensis)、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和乌头(Aconitum sp.)等,土壤为高山草甸土。   1.2试验方法   种子是2002年在青海省玛沁县海拔4 000 m的阳坡采集的野生牧草种子,手工清选断芒,2003年3月室内发芽实验测定发芽率为65%,千粒质量1.28 g,净度90%。   1.2.1播种2003年6月6月播种,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2 m×3 m,播量1.5 g/m2,条播,每小区播7行,播深2~3 cm,行距30 cm,区间距50 cm,以112.5 kg/hm2磷酸二铵作底肥。   1.2.2物候期与生长高度观测播种第1年从出苗期开始,第2、3年从返青期开始,每3 d观测1次牧草生育阶段,自6月1日起,每10 d测定1次牧草高度,依生长情况随机测定20株的自然株高,平均值作为小区整体生长高度。自第4年起,每10 d观测1次牧草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