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郑兰荪 醉心“长线的研究”
郑兰荪 醉心“长线的研究”
因为父母留学归来双双担任厦门大学教授,郑兰荪出生在厦大,成长在厦大。对他而言,厦门大学不仅是他的校园,更是他的家园,它见证着郑兰荪的生命历程,记载着他每一步前进的足迹。
“文革”时期,郑兰荪的中学时代在混乱中度过,几经周折后,他才于1976年通过母亲退休补员的办法,成为厦大一家校办工厂的工人。1977年,郑兰荪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1982年,他又成为中美联合招收的第一批化学博士。1986年,他成为该批博士生中第一个回国的留学生。
回国后,郑兰荪率先开展原子团簇科学的开创性研究,在新型原子团簇的宏观量合成、分离与结构表征、C60等碳簇形成过程及其机理的揭示、团簇材料的化学组装及其相关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等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
2001年11月,47岁的郑兰荪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在他还同时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
导师说:兰荪,从你身上我看到了中国的长城是怎样建成的
1982年,中美联合招收化学类研究生,厦门大学四年级的郑兰荪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成为首批CGP项目的留学生之一。尽管曾经在英国、美国留学的父母亲也给郑兰荪讲过很多国外的情况,但是,第一次跨出国门的郑兰荪还是觉得什么都新鲜。到美国的第二天,他就登上了世贸大厦顶层,从这里放眼望去,纽约城一片繁华。他心里在想:什么时候自己的祖国也能像这里一样繁荣。
那时郑兰荪和另一个中国留学生在RICE大学留学,每人每月只有300美元的生活补助。当时化学系的教学秘书听说此事,一下瞪大了眼睛:“300美元,你们怎么生活?”郑兰荪说,穷学生自然有穷学生的办法,3个人合租一套公寓,每人每月只需100美元,每个月吃饭大约100美元,再有100美元用于购买书籍等。为了省钱,夏天他们根本不敢开空调,炎热的夏季大家光着膀子还是挥汗如雨。
郑兰荪的导师Smalley是世界著名的化学与物理学家,郑兰荪是他的第一个中国学生。因为是首批中美联合招收的研究生,导师觉得这些从几亿中国人当中遴选出来的人一定聪明无比。但他很快就失望了,因为郑兰荪最初在动手能力方面离他的要求实在差得太远。
第一次走进导师的实验室,面对一片闪光锃亮的先进实验仪器,郑兰荪只有一个感觉:晕!这些世界领先的实验设备在国内他根本见都没见过,因此做起实验来更是笨手笨脚,顾此失彼,速度极慢。这样的狼狈相,别说导师,就是郑兰荪自己都觉得很惭愧。
在巨大的压力下,郑兰荪只能奋起直追。他一头扎进实验室,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在美国的4年中,郑兰荪几乎没有节假日,每天只做一顿饭,分成三餐吃,每周工作80多个小时。
有一次深夜,疲惫不堪的郑兰荪从实验室回住处,路上一位警察跟了他很久,他极度疲劳的神经一下紧张极了,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后来警察走到跟前问:“你是从亚洲来的吧?”郑兰荪很奇怪,在夜色中他怎么能判断得如此准确?警察笑了:“我只是想问问你,这么晚了,是否需要我送你回家?”郑兰荪也笑了,这个小插曲也是他当时生活中的一点调剂,至今想起来还觉得很有意思。
在导师的指导下,郑兰荪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开创以激光产生与研究原子簇的前沿学科,这是前人尚未尝试过的新领域,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天道酬勤,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郑兰荪的“超冷原子簇正负离子束”研究课题达到当时国际上最先进水平,博士论文被Smalley教授认为是他所指导的博士论文中最富有独创性的论文,同学们开玩笑地称郑兰荪为“负离子先生(Mr.negativelcns)”。郑兰荪的导师Smalley多次感慨地说:“兰荪,从你身上,我可以体会到中国的长城是怎样修筑起来的!”
4年后,郑兰荪顺利拿到了博士学位,参加学位授予仪式的第三天,他决定回国。1986年5月,郑兰荪回到了厦门大学,成为中美联合培养的化学类博士中第一个回国工作的留学生。
后来有人问他,在美国4年,对美国的印象是什么,他不好意思地说:“花了太多时间在实验室陪机器,根本没机会好好地走走看看。”
两年后,他撰文记录了回国生活――《回国工作两年来的几点感受》。文中,他恳切地说:“我们这些留学生可以说是幸运儿,但我们切不可以为自己留了几年洋,会讲一口比较流利的英语,有着一部半新不旧的汽车,就看不起自己相对还比较落后的祖国,看不起自己的同胞。那些没有机会出国的老师和同学,可能一辈子发表文章的数目,还不及我们在国外的几年多,但我们绝不能因此就骄傲起来。正是因为他们默默无闻的辛勤工作,才使我们能在国外受到比较公平的待遇,才使我们回国后能有一定的工作条件。可以说,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建立在他们个人牺牲的基础上……多年的变迁,使得“雷锋精神”已经成为阳春白雪,激不起多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