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释李白地“天姥”梦境
释李白的“天姥”梦境-中学语文论文
释李白的“天姥”梦境
冯 渊
对于《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描写的梦境,传统的理解认为,它是李白追求的自由美好的境界,是黑暗现实的对照,表现了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寄托了诗人渴望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理想。另一种完全相反的观点认为:梦境根本不是李白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是他不堪回首的宫廷生活的记忆残留。传统观点已成为教科书的定论,后一种观点多年来不断有人重申,但说者呶呶,应者渺渺,以至于有人指出,“虽然长久以来就有这种反传统的观点存在,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人数毕竟很少,道理也未能说得透彻,因而影响不大,根本不能形成与传统观点相抗衡的力量,更不要说动摇传统观点的统治地位了”“。如果传统观点确凿无误,为什么总有人提出完全相反的意见呢?如果后一种说法经得起推敲,为什么未被广泛接受?
第一种说法在教科书里占主导地位,暂不讨论。我们先讨论后一种说法。
查核持后一种说法的文章,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来源,那就是清代诗人陈沆(1785-1825)的《诗比兴笺》。陈沆在此诗的笺释中对天姥梦境提出了不同看法:“忽魂悸以魄动,倪惊起而长嗟。此于留别何谓耶?果梦想名山之胜,而又云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又何谓耶?所别者,东鲁之人,而又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何谓耶?盖此篇即屈子远游之旨,亦即太白《梁甫吟》‘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傍投壶多玉女,三呼大笑开电光,倏烁晦暝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之旨也。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首言求仙必难,遇主或易,欲因之梦吴越,……欲乘风而至君门也。身登青云梯……言金銮召见,置身云霄,醉草殿廷,侍从亲近也。忽魂悸魄动以下,言一旦被放,君门万里。故云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也。……题日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
上世纪70年代,施蛰存援引陈沆的说法,对此诗做进一步阐释:“我同意陈沆的讲法。把第二段诗句仔细体会一下,可知作者所要表达的不是梦境的虚幻,而是梦境的可怕。游天姥山是一个可怕的梦;在皇帝宫中做翰林供奉,也是一个可怕的梦。……陈沆引用李白另一首诗《梁甫吟》来做旁证,确实也看得出这两首诗的描写方法及意境都有相似之处。李白有许多留别诗,屡次流露出他被放逐的愤慨。把这些诗联系起来看,更可以肯定游天姥山是游皇宫的比喻。”
检索中国知网,发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人重拾此说,择其观点如下:
陆精康认为:“‘天庭’常常是皇室的象征……大唐宫廷的煌煌气象赫赫声威令诗人目不暇接倾心醉倒。……‘路不定’,暗示诗人在优畜词客和‘辅弼’直臣之间心理上的两难选择;‘忽己暝’,则透出诗人直觉前景黯淡的一种心态。……这个‘神仙世界’是诗人曾经向往并狂热追求过的,看到的是轻歌曼舞遮掩下深宫禁苑政治的深不可测。长安城中的宫廷权贵被幻化成天姥山上的各方神仙。”
周明、胡旭认为:诗歌表面上“似乎描写了缤纷缭乱、美妙无比的神仙盛会,实际是写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小人粉墨登场、弄权误国的一场闹剧。……对梦境、仙境即三年翰林待诏生活的正面否定。诗人再一次把蔑视投向他曾经亲历的神仙世界,决心和封建统治阶级决裂,开始了对自由的追求”。
付洁认为:“诗人由应召到入长安,由一介布衣到天子近臣的经历,其间的心情也是激动兴奋,甚至还有些得意,这与梦中登上天姥山的情调何其相似。……梦中险象横生、阴森可怖、令人胆战心惊的景象。而李白在做了供奉翰林之后,由于不向权贵‘摧眉折腰’,即遭到权贵的排挤和谗毁,也正是李白仕途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的时候。”
总体来看,上引不同年份作者的观点,大都按照陈沆指示的路径进行阐释。且将梦境一一落实,得出人物时间地点完全对应的结论,看似确凿,但如此解诗,有坐实之嫌。
李白在宫廷中侍奉权贵,最终又离开宫廷,不能不有一番感慨,这是本诗的写作背景。但赏析此诗,不能只关注历史背景和政治隐喻;即便探幽索微,也要有充分的理由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关于第一段,以上列举诸人的解说,意见大体一致,认为诗歌描写的梦中游仙而惊醒的过程,是对诗人从入宫到放还的隐喻:遂曲为之说,“一夜飞度镜湖月”表明诗人游览天姥山的心情十分迫切,强调此刻的“飞度”暗示了当年从江湖到朝廷的晋身之旅,而不是诗人离开东鲁,渴望饱览越中山色的“梦游”。
诗人失宠于朝廷,在东鲁盘桓时心里仍念念不忘长安。他在这一时期的诗作《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中写道:“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屈原憔悴滞江潭,亭伯流离放辽海。”他以屈原自比,对王朝仍有一份炽热之心。一方面,李白执著于建功立业,直到暮年仍积极参加永王磷幕府渴望报效国家;另一方面,他还有“待吾尽节报明主,归来相携卧白云”功成身退的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