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少犯罪地心理原因与对策
PAGE
PAGE 1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与对策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应从生物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综合考虑。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的一半。一个人不仅要具备健康的身体,还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一个人会犯罪,除过失犯罪外都是心理上出现了问题。综观近年来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其犯罪的心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哥儿们义气”的消极盲从
哥们儿义气的朋友观是构成犯罪团伙的基础,是捆绑违法犯罪青少年的一根精神锁链。这种腐朽的观念,是违法犯罪青少年精神空虚、无所寄托的表现,而哥们儿义气成了他们之间的精神之柱。
去年4月,笔者作为福建省上杭县人民法院的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了未成年人陈某寻衅滋事案。法庭上陈某供述,自己是出于好强、好胜心理和内心对朋友的“哥儿们义气”而参与打架斗殴、充当朋友的打手,非常后悔自己的盲从心理使自己走上犯罪道路。
2、狭隘、逆反心理的极端反应
由于别人的某些方面(如才华、成就、品质、相貌等)超过自己,一些青少年经常感到心理不平衡,想方设法找机会诋毁别人。有些人心胸狭隘,稍遇不幸就想不开,对于一些小矛盾斤斤计较,这种人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引起内部的心理冲突。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一方面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对子女娇生惯养,另一方面父母因为望子成龙、望子成凤心切,对子女高标准、严要求。由于年龄的差异、心理状态各异,两代人之间容易形成代沟,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亲子关系如处理不当,极易引起家庭内部的违法犯罪现象,如出现家长打骂子女,子女伤害甚至杀害父母、祖父母等案例。
3、自卑、孤独心理的片面发展
多数青少年个性好强,喜欢表现自己。但是,有些青少年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无法在学校好好表现自己,感到自卑、孤独,于是他们便开始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网络游戏、网络交友和聊天便趁虚而入,占领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在网上,他们可以尽情地展现自我。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不良事物的引诱而犯错误,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一旦他们缺钱上网,就可能引发财产犯罪。有的青少年与人发生矛盾,便盲目摸仿网络游戏中的打斗手段残害他人身体,导致青少年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甚至杀人案的发生。
4、消费早熟心理的恶性膨胀
人有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正常需求。但是,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处于形成发展时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热衷于讲排场、讲穿戴、讲吃喝,好逸恶劳。在部分青少年身上出现了利己欲、消费早熟心理的恶性膨胀,他们的各种需求往往超出正常需求的范畴,与社会需求处于对立状态,在这种对立冲突中,他们就铤而走险选择了犯罪。近两年笔者参与审理的案件中青少年犯罪案件有32件,其中受消费早熟心理影响的敲诈勒索案、盗窃案和抢劫案就有15件。
5、好奇心理、性心理的扭曲与道德、守法观念的不健全
青少年的生活离不开五彩缤纷和充满形形色色诱惑的大千世界。社会现实及丑恶现象不时的腐蚀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4] 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理,他们在生理上得到迅速发展,身体发育快、易兴奋、较冲动,而心理水平的提高却相对缓慢一些,这就使得他们缺乏从心理上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常常表现为过剩的精力有时使用不当,甚至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易进行暴力性和冲动型的违法犯罪活动。有些青少年性机能发育成熟,但是缺乏性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在社会“黄毒”的影响下,就可能去追求异性刺激,从而走上性犯罪的道路。有一起强奸案,案犯是某农村中学初三学生,在校学习成绩还不错,就是因为看了一些黄色书刊起了邪念,竟把小学一女生骗至家中对其实施强奸。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社会平安
要预防青少年犯罪,消除青少年犯罪的思想根源,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矫正心理偏差、医治心理疾病,使青少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我国学者陈麟认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项:①能正确认识现实并对之做出有效的适应,思想高尚,有理想、讲道德、守纪律;②热爱学习和工作,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才能,并取得一定的成效;③乐于同人交往,人际关系十分融洽;④情绪乐观稳定,善于避免忧愁、焦虑等消极情绪;⑤有自知之明,能严格要求自己、自尊自制;⑥具有正常的行为方式,包括行为方式应与年龄特点相一致,行为方式应与其社会角色相一致,反应强度应与刺激强度相一致等。[5]这些标准基本上反映了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理想化要求,为我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提供了一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为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社会平安,我们应该采取如下对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工程设计服务方案.doc VIP
- 【某工业厂房及管理楼水电安装施工方案】.doc
- 国家标准GB_T13306-2011标牌.pptx VIP
-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单元综合测试卷(含答案).doc VIP
- 夜袭 (5-6人封闭)剧本杀全套剧本.docx VIP
- 《少年中国说》原文及翻译 .pdf VIP
- 新食品原料β-羟基-β-甲基丁酸钙.docx VIP
- 高中英语_选择性必修二 Unit 3 Understanding Ideas A New Chapter教学课件设计.ppt
- The_Very_Hungry_Caterpillar.ppt VIP
- 《医学心理学》第2章 心理学基础-教学课件(非AI生成).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