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烁的精神镜像:中国30代域外游记中的欧洲形象.docVIP

闪烁的精神镜像:中国30代域外游记中的欧洲形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闪烁的精神镜像:中国30代域外游记中的欧洲形象

闪烁的精神镜像:中国30年代域外游记中的欧洲形象-社会科学论文 闪烁的精神镜像:中国30年代域外游记中的欧洲形象 袁小媛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摘 要:中国20世纪30年代,游记散文风靡一时,占据各大小报刊、杂志重要版面,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阅读对象。这些描写外邦城域的游记无异为囿于一地、识见受限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探索异域文明的大门,也揭示了欧洲在当时知识分子心目中的印象。本文以朱自清的《欧游杂记》、王统照的《欧游散记》、邹韬奋的《萍踪寄语》、郑振铎的《欧行日记》为例,来探讨欧洲这个文化“他者”所构筑的形象。 关键词 :欧洲形象;游记;他者;想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137-03 一、游记背景 在谈及游记这种文体的特殊性时尹德翔说过:“游记是旅行者离开本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体验另一种文化空间的记录,是旅行者主体文化与所达地客体文化互相比较和交流的物,它不只讲述了旅行者私人的事实,同时也讲述了他的社会性的文化反应。”[1]把游记作为一种跨文化研究的对象,通过研究旅行者作为两种文化之间的媒介,可以更好地认识游记作品本身。 中国20世纪30年代涌现了许多游记,1927年到1937年间,正值国民党定都南京不久,中央和地方政府保留了输送公费留学生的政策,每年向美、英法和西欧各国派遣留学生约有100人。留学人数与日俱增。随着留学人数增多,域外游记也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关于欧洲见闻的游记,在当时层出不穷,蔚为壮观—单独成册出版的就有刘海粟的《欧游随笔》(1933年),朱自清的《欧游杂记》(1934年)、《伦敦杂记》,郑振铎的《欧行日记》(1934年),王统照的《欧游散记》(1937年),刘思慕的《欧游漫忆》(1935年),邹韬奋的《萍踪寄语》(1934-1935)等多部作品。算起来,国内有226种域外游记或游记集在此期间得以出版[2]。而这些游记中描述的欧洲形象,又给予作者们如何的启发及镜像投射?下面将具体阐述。 二、第一面镜像——自然的宝藏,艺术的都城 欧洲丰富的自然资源、浓郁艺术气息无不吸引着来自东方的旅客。作者们捕捉大自然优美的风景,将人生与大自然亲密无间地融合在一起。朱自清的《欧游杂记》就描写了包括威尼斯、佛罗伦萨在内的十座城市的风光,赞叹了瑞士的卢参湖、仿佛梦境一样的威尼斯群岛。王统照笔下的荷兰渔村河面上“风轻轻地吹,阳光赖赖地挪动,岸上行人与牧场中的女孩子也一例是缓缓地走,缓缓地抚摸着牛羊。……我与杨君对坐在甲板的木橙子上,除掉‘真美!’‘好看!’的简单口语外,都不想说什么话”[3]。这一切的一切,有着“九月晴光耀着微黄色海面”的美丽,以至于他认为眼前浮现出一个“童话样的世界”。 这些游欧作者在亲近自然风光中抒发了自己浪漫的情怀。除了对自然风光的感慨外,他们也对历史文化实物,如宫殿城垣、雕像教堂、博物馆以及当地建筑风格等精神文化进行描写,从而引发对历史的追忆。作者们笔下的欧洲,是充满人文气息的文化集合,处处散发着艺术气息。在《巴黎》中,朱自清对巴黎一些闻名的古宫、博物馆等作了印象式的介绍,比如著名的曾经充满路易十六与王后低头受戮的血腥的刚果方场,埋葬着伏尔泰、雨果、卢梭左拉的国葬院,收藏废弃武器和战利品的伤兵养老院、罗丹博物馆等。在历史中穿梭,朱自清含英咀华,着力将每处名胜背后的历史文化精神传达给读者。例如在介绍歌剧院时介绍了罗特的作品《舞群》的特色以及它出名是因为舞姿太生动,开幕前的那个夜晚被一个宗教狂人倒了一瓶墨水。在描写艺术之都巴黎,他更是形容巴黎人身上都长着“一两根雅骨”,因为“公园里、大街上,有的是喷泉,有的是雕像,博物院处处是,展览会常常开;他们几乎像呼吸空气一样呼吸着艺术气,自然而然就雅起来了”[4]。 郑振铎在《欧行日记》中回复妻子让他尽快去伦敦的信件中曾说:“我在法国并不是无事留恋着,实在是要看些法国的,或者可以说是巴黎的艺术和名胜。”[5] 从他们对巴黎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人对欧洲文化的倾慕之情,但他与朱自清每观一处名迹都能引出一段历史掌故或名人故事不同,郑振铎并不写历史掌故,而是随机表达对中国同类事物的看法。比如他在逛完卢森堡博物馆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宫殿给我的印象很好,不必说建筑之华丽,即内部之装饰,器具之陈设,也都异常华贵,且多是个时代有名艺术家的设计或动手去做的。这使他不禁成了一座绚烂辉煌的帝王之居,而且是与法国之艺术文化有关的博物馆。我看过清宫,我游过中海、南海,那一个房子有布置得如此的华美名贵,如此的和谐绚丽。中国的帝王,那一个是知道享用物质的荣华的?秦始皇,隋炀帝,陈后主,唐明皇,只有这几个人是知道,然而他们是终于‘烟销灰灭’了,他们的苦心经

文档评论(0)

ipad0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