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生物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
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 朱俊
一、设计理念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一个核心概念,通过科学史的科学探究的过程,不断完善、修正概念,形成核心概念。本节课意通过分析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转化实验,1944年艾弗里的肺炎双球的体外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得出DNA是遗传物质,再通过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实验,RNA也可以是遗传物质,从而得出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核心概念。重点对三个实验的分析和设计,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体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在探索过程中的作用,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分析三个实验的原理,了解实验过程,归纳总结实验结论。理解DNA是生
物体的遗传物质。
能力日标:能利用教材信息和教师提示,自主设计探究实验;能通过分析实验过程,得
出实验结果和结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实验技术对科学发展的作用,树立科学探究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实验探究思路和实验分析。难点是同位素标记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操作过程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引入:一百多年前,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被重新发现引起,很多人在思考:基因在那里?
1903美国遗传学家萨顿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1910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利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回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DNA和蛋白质)
那究竟是DNA还是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呢?今天我们一起开启寻找基因续集,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一)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
1.介绍肺炎双球菌
2.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的过程和实验现象
3.引导学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 4组实验引起小鼠死亡的细菌是哪种细菌?
(2)死亡小鼠中的S型细菌是如何来的呢?
得出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过渡:寻找转化因子是什么?
(二)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
对S型细菌中的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进行分离、提纯和鉴定,分别加入到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进行实验观察。
总结艾弗里设计此实验的关键思路:设法将蛋白质与DNA分开,分别观察蛋白质与DNA的作用。
疑问:展示艾弗里的实验,指导加DNA酶的实验,用意何在?
通过增加条件对照,更进一步证实只有DNA才能使R菌发生转化,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不能使R菌转化,即DNA才是遗传物质。
(在此适当总结一下: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加法原则或减法原则)
质疑:由于艾弗里提取出的DNA纯度最高时还有0.02%的蛋白质,因此有人对实验结论表示怀疑。
【过渡】于是科学家继续寻找实验的材料,最好这个材料要比细菌的结构更简单,于是科学家想到了病毒,并且当时一项重要的技术——同位素标记法发明,在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他们用噬菌体(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为实验材料取得了成功。并于1969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赫尔希、德尔布吕克和卢里亚因其工作分享了1969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2.带着以下4个问题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并让学生看完后回答)
(1)进入细菌体内的物质是什么? (2)噬菌体的什么结构留在细菌外面?
(3)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的是什么? (4)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如何产生的?
看完录像后回答相关问题
问题:(1)选择什么元素来标记DNA和蛋白质?理由是什么?
3.合作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1)如何得到具有放射性32P或35S标记的T2噬菌体?
(2)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只有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而蛋白质留在了外面?
可以让学生先看书,再讨论、交流。
①用含35S的噬菌体去感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35S标记的噬菌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液→短时间培养后搅拌、离心→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沉淀中未出现;该过程能说明什么?
②用含32p 的噬菌体去感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32P的噬菌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液→短时间培养后搅拌、离心→上清液中未出现放射性,沉淀中出现。该过程能说明什么?
③为什么35 S和32P分别出现在上清液和沉淀中,说明了什么?根据只有沉淀物出现放射性同位素32P,而没有35 S的实验事实判定噬菌体的DNA注入了大肠杆菌,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总结一下,本实验的借助于同位素标记法,在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和蛋白质完全分开,DNA进入细菌的内部,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所以DNA是真正的遗传特质。)
【过渡】
从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到1944年的艾弗里的实验,再到1952年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前后历经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