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通假字术语的运用分析及建议.docVIP

高中语文通假字术语的运用分析及建议.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通假字术语的运用分析及建议

高中语文通假字术语的运用分析及建议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下谈及均为该版教材,简称教材,),用术语“通”“同”注释的通假字共121个。长期以来,教材通假字注释术语运用十分混乱;新版教材仍相当混乱,亟待完善。      一、术语运用分析      1,“通”“同”混用,用法随意。教材注释通假字术语运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通”“同”混用,用法随意。如:同样是表动作完成的句末语气词“已”,在《种树郭橐驼传》及《齐桓晋文之事》中注释为“已通矣”,而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注释为“已同矣”;同样是表形容词“仔细”意思的“孰”,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注释为“孰通熟”,而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注释为“孰同熟”;同样是表动词“返回”意思的“反”,在《屈原列传》中注释为“反通返”,而在《触龙说赵太后》中注释为“反同返”……教材大多数通假字注释术语用“通”,少数通假字注释术语用“同”;有全篇基本上甩“通”而偶尔用“同”的: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有注释的通假字共4个,其中3个用“通”,1个用“同”;有全篇基本上用“同”而偶尔用“通”的:如《勾践灭吴》中有注释的通假字共7个,其中6个用“同”,1个用“通”;有全部用“通”的。也有全部用“同”的。教材时而用“通”,时而用“同”,似乎是想有所区别,然而又看不出有何区别,因为表达同一词性同一意义时也时而用“通”时而用“同”。因此,只能说:“通”“同”混用。用法随意。   2,异形词时而用“通”,时而用“同”,时而用“也写作”或“也作”。如:“零丁孤苦”(《陈情表》)中的“零丁”注释为“零丁通伶仃”;而“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俾倪”注释为“俾倪同睥睨”。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零丁”与“伶仃”、“俾倪”与“睥睨”为两组异形词,这两组异形词的规范词形均分别为后一个。教材时而用“通”时而用“同”,也无区别意义和用法的作用。教材对双音节异形词用“通”“同”术语注释的只有以上两个词,更多的却注释为“也写作”或“也作”。如:“杯盘狼籍”(《赤壁赋》)中的“狼籍”,注释为“狼籍:凌乱。也写作狼藉”;“引决自裁”(《报任安书》)中的“引决”,注释为“引决,也作引诀”。有的单音节异形词,也用“也作”形式注释。如:“住几个乞儿饿莩”(《哀江南》)中的“饿莩”,教材注释为“莩,也作殍”。   3,有的通假字不用“通”“同”术语注释。直接用本字注释。如:“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中的“有”,教材注释为“有,又”;“曷其有极”(《祭十二郎文》)中的“曷”,教材注释为“曷,何”;“而后乃今培风”(《逍遥游》)中的“培”,教材注释为“培,凭”。   4,其他情况。有的用“古同”的形式注释,如“罔,古同网”(《湘夫人》);有的用“这里同”的形式注释,如“那,这里同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些注释中的“古”“这里”多余。试想:大凡需要注释的通假字用法,肯定是指具体语境中的古代用法,不存在“今同”问题。不存在不顾语境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问题。这种情况不如只用术语“通”或“同”注释简捷省事。   以上情况表明:语文教材通假字注释术语运用还十分混乱。      二、两点建议      语文教材通假字注释术语运用十分混乱,不利于学生准确掌握知识。不利于学生中学阶段的学习,也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学习深造。因此,应该规范通假字注释用语。为此,笔者不揣浅陋,提出两点建议:   1,用不同术语表示不同类型的字,用同一术语表示相同类型的字。   语文教材中的所谓通假字,实际上主要包括了三种类型的字:   (1)异体字。所谓异体字,是指同一个字有几个不同的字形而它们的音义相同。如“喻”与“谕”、“咏”与“?”、“暖”与“??”、“够”与“?颉薄R焯遄挚煞至街智榭鲈擞檬跤铮孩僖恢肿中挝?现在的规范用法而其余字形为不规范用法的,用术语“现在写作”,表示“现在写作”的是规范用法,其余的为不规范用法;②几种字形同时使用,尚未认定一种为规范用法而其余为不规范用法的,使用术语“也写作”,表示几种用法都可以。   (2)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指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字形。如:“说”与“悦”、“臭”与“嗅”、“然”与“燃”。“今字”相对于“古字”,主要是变换或者添加了形旁。古今字可用术语“同”,表示“同”前为“古字”。“同”后为“今字”。对古今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等编,蒋绍愚等增订。下同)用“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标明其古今关系。教材中的121个通假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标明为古今字的有35组(不计重复):   共―供、说―悦、句―勾、帅―率、取―娶   免―娩、孰―熟、反―返、希―稀、从―纵   景―影、内―纳、道―导、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