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化妆品相关 行业发展 分析解析
来源于网络
化妆品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国产化妆品的征程布满荆棘,相宜本草、可采等品牌能否凭借中药类护肤产品与国际化妆品一决高下,就要看资本的推动力与企业家的智慧了。 中国的化妆品行业一直不缺少故事,小护士、羽西、大宝与国外巨头展开的一系列“惊天”并购案永远引得众人追逐,但是,近半年来我们发现,风险投资和本土化妆品巨头也首次加入了化妆品行业的资本角逐:2007年底,今日资本8000万人民币投资相宜本草,2008年3月上海家化投资四川可采,化妆品业的“黑洞”正在将周围越来越多的“物质”吸附进来。数年来,国外化妆品巨头的资本运作似乎不如“意料”中的成功,欧莱雅总部内部甚至将轰轰烈烈的小护士并购案总结为失败案例,可见化妆品行业比人们料想的复杂得多。因此,在这个领域VC多少显得有些小心谨慎。 两宗投资案 今日资本董事总经理徐新的助手Anita是相宜本草的“粉丝”,她常常买相宜本草的产品送给家里人用。一次Anita将这一品牌“隆重”推荐给徐新,这次推荐成了这宗8000万人民币投资的重要“引子”。相宜本草创建于1999年,创始人封帅出生于医药世家,自幼接受中医文化的熏陶,公司致力于本草系列美容护肤品的研发、生产与经营,其生产的相宜本草面膜及相关产品在华东、华南地区有着广泛知名度。 一天封帅接到了今日资本研究部门Hellen的电话,“那个女孩很会说话。”封帅于是决定和徐新见上一面。徐新为封帅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梦想”——要成为行业的冠军。封帅说:“徐新认为相宜本草的定位很好,而且产品质量不错,如果有更多资金成长会更快。”在此之前,封帅正以每年30%-50%的速度稳步扎实地经营相宜本草,年销售额约为1亿元左右,他们并不缺资金。“以前一直有朋友希望投资相宜本草,但是我一直认为我们太小了,引入投资稀释股份,对我们也不利。”相宜本草董事长封帅对本刊记者说。 但是2007年年中,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影响了封帅的决策。相宜本草忽然得到信息,除了老对手佰草集、可采外,日化品牌“霸王”可能要进入中药护肤品行业,而且准备从相宜本草公司挖人。近几年“霸王”发展迅速,可谓中国日化业的一匹“黑马”,霸王的快速崛起打破了洗发产品外资品牌独霸天下,其他中小品牌在苟延残喘的局面,并开创了中药洗发护发蓝海。“中药世家”的品牌定位令大家认为霸王进入门槛并不高的护肤品行业并非难事。这些传言让一直稳步成长的相宜本草有点慌乱,封帅忽然意识到竞争的紧迫。封帅开始动心了:或许更多的资金可以抵御这场竞争。而资本方那一面,徐新几乎不给封帅更多的考虑时间,让她在短期内迅速作出决策,于是相宜本草和今日资本迅速签订了合约,封帅甚至没来得及跟其他风投比较价格。 就在相宜本草接受今日资本投资后,又有一个风险投资商冲进封帅的办公室,说早就想投资相宜本草结果几次被封帅助手婉拒,直到现在才见到封帅表明意愿,但为时晚矣。封帅说,今日资本投资前后至少有四五家风险投资商找过相宜本草。 几乎与此同时,另一宗并购悄然展开。数月后,2008年3月20日,上市公司上海家化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以自有资金增资、收购四川可采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51%的股权。该次收购所涉金额为6521.62万元人民币。收购之后,可采创始人兼董事长马俊将继续担任可采的总经理以及法人代表,负责可采业务。上海家化认为并购可采的价格比较合理。 据了解,可采现拥有“可采”、“伶采”两个品牌,其中“可采”是国内第一个面贴膜品牌,曾一度位列贴膜类护肤品的第一品牌,并多年居于屈臣氏连锁卖场面膜类销售冠军位置。可采也是继佰草集后国内出现的第二家专注本草护肤品的品牌,有着非常广泛的知名度,口碑良好。 并购之殇 又有两个优质的国产品牌进入资本角逐让人不禁联想,那些曾经获得国外化妆品巨头垂青品牌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了? 最让人感到痛惜的是小护士。“小护士品牌气质清新可人,形象很好。”封帅回忆起这一品牌的现状不由得有些遗憾。这曾是一桩令欧莱雅颇为得意的收购案,但是结果恰恰相反:原来以数亿评估价购得的小护士渠道在收购后价值几乎减损一半——那些渠道商并不买欧莱雅的账。在半年、一年的绩效考核出台后,欧莱雅负责收购小护士项目的负责人被罢免。与此同时,小护士这一品牌也被“雪藏”。无论欧莱雅对外是如何宣称的,其对内将这宗并购案定义为失败案例。 曾任“小护士”、“自然堂”等品牌公司高层的行业资深专家李传玉告诉本刊记者:“欧莱雅在小护士并购案上有着‘无厘头’的优越感,小护士和欧莱雅在运行策略上有很大不同,与客户的沟通方式、销售支持也有根本的不同,但是欧莱雅并没有因地制宜地去做,导致了水土不服的落败。但是被收购之时,小护士的所有者已经在绩效和品牌上达到一个‘临界点’,被欧莱雅收购使其原有的所有者今后可以从事其他资本运营的自由。”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