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2入料井—浓密机的核心结构.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常见的2入料井—浓密机的核心结构

PASTE·2017 Jerold Johnson WesTech Engineering, Inc., USA WesTech工程公司 Speaker/报告人: 入料井——浓密机的核心结构 Jerold Johnson, WesTech Engineering, USA Antonio Accioly, WesTech Engineering, USA 浓密要求 初始条件 浓密机水平进料速度约为1-2 m/s 悬浮颗粒离散分布且沉降缓慢 预期浓密效果 运行稳定——无明显不稳定流 颗粒絮凝 能够“横扫”所有颗粒确保形成快速沉降的絮团 常规入料井: 过早排放 按照常规一段式入料井设计,来料排出时水平速度较大。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的流体短路效果   常规入料井: 设计不足之处 尾砂颗粒在未被捕获及絮凝的情况下就从入料井排出 较大的水平速度使尾砂颗粒集中于浓密机的一侧 粗颗粒尾砂集中于壳体一侧,进而导致分布不均 最佳絮凝:必要条件 合适的进料浓度(许多来料需要稀释) 絮凝剂类型(非离子,阴离子,阳离子,强度,电荷密度等) 絮凝剂用量,g / t 混合强度及持续时间 当前设计重点 入料尾砂浆稀释 目前工业应用中有多种方式(各自具有其独特优势) 将快速水平流转变为缓速垂直流 絮凝过程的混合强度及持续时间 功能: 为入料井设计提供参考 混合: 进料速度 AMIRA 研究了进料速度——影响入料井内混合效果的根源 絮团尺寸随进料速度的增大而改变 (絮团尺寸如图中颗粒大小及颜色所示) 进料首先进入内入料井,然后径向流至标准外入料井。 WesTech 已申请专利: 二段式入料井 混合区: 流速分布 进料以1.4m/s的速度从内入料井流出,当其到达外入料井时,速度降至0.5m/s。 二段式入料井: 优点 小流量 设计流量 大流量 二段式入料井具有较大的最优混合区 在所有设计方案中二段式的絮凝生长最佳 最优混合可优化絮凝剂用量 从外入料井流出时尾砂分布均匀——无流体短路现象 二段式入料井: 案例研究——紫金金矿 浓密机A –混合区 –溢流水清澈 二段式入料井: 案例研究– New Caledonia 浓密机溢流–排放至大海的悬浮液固体量(TSS)限定标准为35毫克/升,而在没有对溢流处理的情况下,TSS仅为13毫克/升。 二段入料井: 结论 短路问题被解决,具体包括: 尾砂颗粒被过早排出 尾砂分布不均 尾砂不能有效絮凝 均匀流入浓密机中 增大了均匀混合区 最佳混合时,入料井体积更大 卷扫及捕捉尾砂能力增强 现在可优化絮凝剂用量 WesTech 已申请专利: 二段式入料井 感谢您的关注 有问题吗?

文档评论(0)

renwofei8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