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阿曹植墓形制初析
东阿曹植墓形制初析
[摘要]东阿鱼山风水极佳,是曹植晚年寄情之地。东阿曹植墓与同期墓葬相比,规模较小,形制似不符其王侯身份,这与曹魏时期普遍实行薄葬、防盗及曹植后期经济状况较差有关,也与墓葬曾遭毁损不无关系。东阿曹植墓应为真实曹植之墓。
[关键词]东阿鱼山;曹植墓;魏晋墓葬
[中图分类号]K928.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4-0028-02
曹植(192~232),字子建,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他“生乎乱,长乎军”,从小就聪颖不群,学识渊博,文采绝伦。但他任性而行,饮酒不节,使其争太子失败,后半生迁徙流离,愤懑不已,虽七步成诗,然“抱利器而无所用”。232年,曹植去世,谥号“思”,意为追悔前过,世称陈思王。第二年,其子曹志遵父遗嘱归葬其于东阿鱼山。千百年来,曹植墓吸引众多文人学士凭吊,留下许多名篇。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墓前大明弘治八年(1495)山东按察司洽阳九皋子用章草狂书的一首七律碑刻,诗曰:“人才三国数谁良,子建于曹独有光。七步诗成名盖世,千年冢陷骨闻香。鱼山西麓斜阳老,胶水东阿衰草荒。今日我来寻掩处,精灵安妥花?徨。”近来,随着曹操墓真假的辩论,曹植墓真假之争也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一、曹植墓现状
鱼山,为泰岱余脉,海拔82米,占地1000余亩。曹植墓依山营穴,封土为冢。1951年6月,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该墓进行了清理发掘。1981年、1986年,地方两次对曹植墓进行维修、恢复。1996年11月,由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曹植墓墓室为砖结构,大致成东西向,平面呈“中”字形,由外甬道、前室、后室组成,被列为魏晋时期青齐、兖、徐地区的典型墓葬。该墓全长11.40米,前室最宽为4.35米。甬道长2.20米,宽1.47米,高2.24米,券顶、甬道口用砖平砌封堵。前室呈方形,边长4.35米,高4.80米,大跨度拱券顶。后室长2.20米,宽1.78米,高3.31米,券顶坍塌,无后壁。棺木放置于前室中部,已腐朽,从椁迹上观察,应为单棺。棺内铺垫三层,下层为厚约3厘米的木炭灰。中层为豆粒大的朱砂,上层为剪成日、月、星形的云母片。尸体安置在云母片上,已腐朽,仅存部分骨骼。随葬器物摆置在棺木左右两侧,左侧是陶井、陶车和陶鸡、鸭、鹅、狗等家畜家禽俑;右侧则是灶具和餐具,如陶灶、陶案、陶壶、陶罐、陶盆、陶耳杯等,另外,还有玛瑙坠珠、玉璜、石圭、石璧和铜铺首等共有132件。1977年3月,文物考古工作者又在该墓室前门道高约3米处的墓壁发现一刻铭砖。该砖三面刻有铭文,曰:“太和七年三月一日壬戌朔十五日丙午兖州刺史侯昶遣士朱周等二百人作毕陈王陵各赐休二百日别督郎中王纳主者司徒从掾位张顺。”“太和”为魏明帝曹睿的年号,“陈王”为曹植生前最后封爵。砖铭称“太和七年”, 盖因本年二月明帝始改元“青龙”,曹植墓穴三月方竣工,造墓者不晓而延称太和年号。
二、曹植墓真假之辨
现在有记载的曹植墓共有三处。一处是河南淮阳城南三里之“思陵冢”。 232年二月,曹植“以陈四县被封陈王,食邑三千五百户”。当年十一月,卒于此,留“思陵冢。”根据文献记载,曹植死后由此迁葬到东阿,此处留下的是衣冠冢。另一处即河南通许县七步村曹植墓。该墓存在众多疑点,发现时代晚,最早发现在明成化年间,墓侧有一很长隧道。具体墓葬形制、陪葬物都没有记载,更多的文献是讲修了曹植祠。这种墓葬结构不符合汉魏时期墓葬特点,之所以在七步村出现,笔者认为原因是魏晋后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在文学史上地位突出,受到更多人的敬仰,加之其七步成诗的故事家喻户晓,曹氏后人(七步村居民多数姓曹)为便于祭祀而修建衣冠冢,甚至仅仅是曹氏家族祠堂而已,所谓的墓葬可能仅是附会,与曹植没有关系。
与以上两者相比,学界公认东阿的鱼山墓为其真正的墓冢。其原因在于:
第一,文献记载确切。《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载:“初,植登鱼山,临东阿,喟然有终焉之心,遂营为墓。” 晋代地理著作《述征记》载:“鱼山临清河,旧属东阿。东阿王曹植每升此山,有终焉之志。植之所游,池沼沟渠悉存。既葬于山西,有二石柱犹存也。”墓区内隋代的《曹植墓神道碑铭》载,北齐皇建年间(560~561),曹植的第十一世孙曹永洛奏请孝昭帝恩准,在鱼山“复兴灵庙”、“雕镂真容”。以上都属于早期文献,对曹植墓的记载应该是客观真实的。
第二,出土的文物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在该墓发掘出土的铭文砖,是曹植墓毋庸置疑的证据。该墓随葬器物、葬俗也符合当时的特点。曹魏时期,墓葬习俗基本沿袭汉末但有所简化。曹植墓依山营穴,出土的器物主要是一些实用器皿和冥器,这些陶器都属于典型器物。
第三,东阿乃曹植晚年寄情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