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非理性舆论对司法审判影响及控制——以浙江温岭幼师虐童案为例
网络非理性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及控制——以浙江温岭幼师虐童案为例-新闻学
网络非理性舆论对司法审判的影响及控制——以浙江温岭幼师虐童案为例
【摘 要】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与普及,网络传播也日益走向主流。然而,由于网络平台的高度开放性和不够完善的监管体制,我国网络媒体的舆论环境还有待改善。本文主要以浙江温岭幼师虐童案为例,对部分网络媒体中的非理性舆论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网络非理性舆论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法律审判的影响,分析网民心理及网络传播机制现存的问题,并为控制非理性舆论,防止网络舆论越权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网络传播 非理性舆论 司法审判
近年来,由网络非理性舆论引起网络暴力的案例比比皆是,如早些年的“铜须门”“药家鑫案”“虐猫女”等,这种“人肉搜索”行为最终演化成了一种社会暴力,对当事人的正常生活,甚至司法审判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2012年10月爆出的“幼师虐童”案件也没能逃脱这一命运。
一、事件回顾
2012年10月24日,微博爆料浙江温岭蓝孔雀幼儿园女教师颜艳红虐童照片,随即颜艳红被人肉搜索,连其家人也遭到网友痛骂。10月25日,颜某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刑事拘留。11月16日,浙江温岭警方认定虐童教师不构成犯罪,依法撤销刑事案件,对其作出行政拘留十五日的处罚,羁押期限折抵行政拘留,已释放。
二、数据与理论分析
1、论坛
由于天涯社区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网络社区,具有一定代表性,所以笔者选择其作为研究的对象,在网站首页输入“浙江温岭虐童”字样进行相关内容的搜索,然后经过筛选和统计,得出数据结果。
在天涯社区里,直接关于此事件的不重复帖子共265篇,事件初期(一周内)就高达188篇,其中40篇带有明显的愤怒色彩,占了所有帖子的21%,其余多为转载的客观报道;事件结束后(即无罪释放后),网友发帖44篇,其中12篇对审判结果提出质疑。笔者对评论在100条以下的所有帖子进行了统计,持有明显观点态度的评论共841条,能倡导理性看待此事,强调客观因素的仅196条,其余评论都含有负面的感情色彩,其中不乏“变态”“禽兽”“杀死”等具强烈人身攻击的字眼。在10月25日发表的名为《浙江女老师被曝虐童:揪幼童双耳离地20厘米》的帖子中,带有感情色彩的回复共104条,其中表现愤怒情绪的高达93条,要求司法干涉处理;11月1日发表的名为《从舆论中心与边陲,浅谈王志安与温岭虐童案》一帖中,作者提出应理性看待此事,持明显态度的有效回复共18条,支持者有8条,反对者有10条,且反对言辞激烈。11月16日虐童教师被无罪释放,关于这一内容的回复,在38条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论中,只有12条持理性支持观点。
由此可见,该事件一发生就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八成网友对此表示气愤,其中不少人不满审判结果,认为不够解气,只有少部分人呼吁依法量刑,反对舆论绑架,从比例上看,网友的理性程度有所提高,但意气用事仍居主流。
2、问卷调查
本次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大家对浙江温岭虐童事件的态度和看法,未限制调查对象年龄、职业等因素,共回收有效问卷80份。笔者对这80份问卷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对事件本身的态度。在事件发生初期,被调查者中有77人表示愤怒,3人可以理解,但对于颜某应得的后果,有49人赞成按法律规定定夺,3人认为法律不应干涉,其余均认为应实施不同程度的刑罚。大部分被调查者虽然对此事愤慨,但还是认为应依照法律进行审判。
(2)对此事网络传播情况的态度。80名被调查者中,大部分对此事的信息来源于网络,但他们并不常在网上发表相关言论。对于网络上部分网友发表激烈言论的现象,被调查者中有67人认为网友是对事件真的很愤怒,33人认为有发泄个人不满情绪的因素,25人认为网友会随波逐流,24人认可网络匿名制的保护作用,7人认为网络监管方面有待完善。议程设置的“大众狂欢”理论指出,当私人议题一旦触碰到社会已经建构的道德与伦理底线时,网民群体往往以道德优越感而非法律依据作依托,实施集体对个人的道德讨伐甚至现实攻击。虐童事件本来是一个个体事件,如果不是借助网络平台,它不可能演变为社会公共事件,引发公众的过激情绪与行为。网络上传播的信息往往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在匿名制的保护下,网友会具有一种免责心态,就更容易将这些细节放大,而忽略事件的整体性和客观环境的影响,变得口无遮拦、为所欲为,甚至借机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指出,群体极化是指“团队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商议之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当大部分网民都采取非理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对立意见的人就处于弱势,并渐渐沉默,使强势意见变成所谓的“舆论”,非理性舆论成为主流,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