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广州生长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广州生长史

老广州的生长史-历史论文 老广州的生长史 本刊记者 周斌 加拿大地理学家鲍恩(L.S.Boume)和西蒙斯( J.W.Sim-mons)在《城市体系》-书中曾说过:“任何一个城市的景观,都是这城市从有人定居时起到目前为止,所采取的无数决策和措施的反映。”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 广州城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南武城。秦末汉初,秦军统帅赵佗在南武城一带创建了南越国,国都称番禺。南越国善于经营海上贸易,很快就聚敛了巨额的财富,并掀起了广州城建史的第一次建设高潮。 之后,广州城经历了三国、唐、五代十国、宋的建设,已经初具大都市的规模。 唐时有七条对外交通路线,其中就有以广州为起点通往印度洋和东非沿岸的西行贸易航线,被称为“广州通海夷道”。顺着这条航线,中国船只从广州起锚,穿过马六甲海峡,渡过印度洋,最终抵达波斯湾沿岸和东非海岸一带,途经许多国家。广州也因此繁荣起来,奠定了基本的城市形态。 宋代广州建立了很多濠渠,最出名的要数“六脉”,一方面可以成为便捷的城市运输途径,另一方面濠渠还可加强城市的军事防御能力,且具有排泄污水、防范山洪冲击和提供水源以备火患等作用。 明代城建很重视濠渠与城墙,东濠涌不但是市内交通要道,还是广州居民的饮用水源。因此被形容为“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现在东濠涌北起麓湖,南衔珠江,是广州现存唯一一条贯穿市中心的河涌,全长4.51公里,一度受到污染,成了藏污纳垢的臭水沟,臭得两岸居民连窗户都不敢开,花费超过十亿元人民币后才得使东濠涌“旧貌换新颜”。 明代还扩建城墙将越秀山包入城中,并在山上建起了镇海楼,镇压古越王气。广州城在明朝的经营下已经有了大致的格局,城西的西关地区以商业区为主,城南沿江滩涂地主要以官有码头和民间集市为主,城东的东关地区以官府和官邸为主。 西关:十三行豪商云集 十六世纪,欧洲国家的商船来到南中国的沿海地带,争相对华贸易。广州是欧洲国家进入南中国海的首选口岸。 广州西关地区的形成肇始于贸易的发展,由于古代有“化外人,法不当城居”的说法,所以往来贸易的外商都被安置在西关一带,明代还为他们建设了专门的“怀远驿”。广州的外贸活动自然而然地就转移到西关。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设广东海关为全国唯一经营进出口贸易的通商口岸,并指定了半官半商的垄断性贸易机构“十三行”来充当外贸中介人。由于清朝拥有的优质茶叶、丝绸等在海外都是“刚需”,外贸十分繁荣,清代有首竹枝词云:“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十三行商总潘振承,擅长外语且经商有信誉,极受外国商人的相赖,生意做得很大,曾经垄断了对英生丝贸易。潘家到底多有钱?据一位法国商人记录,潘家每年的日用开支高达300万法郎,堪比西欧国王,潘振承也被《法国杂志》评为十八世纪的“世界首富”。 丝绸外贸还带动了大量的丝织工场就近在西关成立,工、商的发达使西关成为人口流入地,房地产租买需求旺盛。在西关的涌郊区,房地产事业繁荣起来,十三行及附近区域慢慢形成了洋行和外国人聚居区。上下西关涌的平原地带全部被开发为住宅区,西关很快就成为高尚地产的首选,潘、卢、伍、叶四大家族“甲第云连,鱼鳞栉比”。由于在此居住的富商特别多,大户人家集中,风气开化,所以早就有“西关小姐”之说。西关小姐在打扮上已经西化,但内心却依然是中国传统女性的心理。晚清的西关小姐不少接受过西洋教育,是当时广州最时髦的女性。西关小姐喜欢逛街,身后会跟着贴身丫环和求爱的西关大少、东山少爷,花团锦簇,带动了西关第十甫路成了一条饮食街,老字号莲香楼、陶陶居等茶楼酒肆生意兴隆。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颇有置业眼光的潘振承在与十三行隔江相望的珠江南岸(即今滨江西路漱珠涌)购置了一大片河滩地。这片地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到对岸的商行上班楫舟即过,且闹中取静,适合修身养性。随后他在河南漱珠涌以西至珠江边大量购置土地,修建宅地、花园、祠堂。潘振承成为在河南地区开村建宅的最早开基人,有了潘家的开拓,河南一带也很快成为一些巨富们的新乐土。1803年十三行的新一代巨商伍秉镛也把家选在此地,建起了伍家花园,与潘家隔溪相望。如果从依靠商业兴起的角度来看,河南的开拓可算是西关的延伸。今天,在海珠区南华中路231号还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潘氏大院”洋楼,附近背路小巷的门牌很多都还是“龙溪乡”(潘家的福建祖籍)、“伍家祠路”等名字,昭示着以往主人的显赫身份。 富商们的主要住宅样式是一种土洋结合的“西关大屋”,对此,美国传教士裨治文的体会是低调的奢华。宅院从外部看就是青砖高墙,平淡无奇,内部“除了占地不及皇宫大之外,各方面都丝毫不比皇宫逊色,分成若干套住宅,装

文档评论(0)

rin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