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萧散文文化心理剖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吴伯萧散文文化心理剖析

吴伯萧散文文化心理剖析   摘 要:吴伯萧散文创作以清婉明丽的笔调,凝炼的语言,创造了一种意境悠悠,情思充溢的艺术天地。在他的散文世界里包含了两种文化心理:早期的小资产阶级文化心理及后来处于主导地位的延安文化心理。我们通过考察,可以探究影响作家文化心理的两种因素――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人生经历对作家创作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吴伯萧;散文创作;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I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034-02       一、吴伯萧散文文化心理形成的环境与经历    作家的生活环境及成长经历与他散文风格、文化心理的形成以及转变都有密切的关系。他将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全部融进了他用真情实感,用心灵去谱写的散文艺术天地之中。在丰富的想象之中,事的叙述,物的展露,都富有生活的情趣和深远的意境,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一种自然生活的本真状态。    (一)顺境中的小资产阶级情怀    优越的家庭环境以及平坦的生活道路使吴伯萧早期的散文具有浓重的小资产阶级情调。吴伯萧1906年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的书香门第, 1924年在孔府任孔子七十三代孙孔德成的英语教师。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之后在青岛大学当过三年多校长办公室职员,在简易济南乡村师范当过一年半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员,还在山东省教育厅担任过高等教育股主任科员、莱阳简易师范学校校长。作家在抗战前的经历几乎是平平静静顺顺利利,此时的散文如“在这临行时的前宵,听着你午夜的市声,熙熙攘攘,喘着和平的气息,我怀了万分惆怅。”(《山屋》(一九三三年,夏))只局限于在书斋内浅吟低唱,抒发自我的儿女情长、离愁别绪及描写琐屑奇文逸事之类,具有典型的小资产阶级文化的心态。    (二)时代的潮流造就地道的“延安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全民抗战浪潮的推动下,吴伯萧满怀报国之志,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生活,于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创作了《潞安风物》、《冰州行》、《响堂铺》、《路罗镇》等大量作品。1941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2年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整风运动,聆听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延安期间,他先后担任陕甘宁教育厅教育科长、文化协会秘书长、延安大学和华北大学教授,并发表了《战斗的丰饶的南泥湾》、《一坛血》、《黑红点》、《化装》等大量反映当时抗战军民英勇斗争的文章,后来这些文章由作家出版社收入在《烟尘集》中,于1955年出版。这一时期是作家创作的高峰期,作品反映了那一代人特有的延安精神;也是延安造就了他,使他的散文作为主流文学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环节。    (三)实干家的书斋情缘    1956年后,吴伯萧开始了散文创作的新高潮。参加全国总工会作家参观团任南团团长,去太原、洛阳、武汉等七个城市参观访问,创作了《难老泉》、《钢铁长虹》、《火车,前进》。出访德国参加“海涅学术会议”,写《记海涅学术会议》、《谈海涅》、《谒列宁――斯大林墓》、《记列宁博物馆》。1957年创作了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北极星》,作家自认为他的创作是从此开始的。三年困难时期,创作了《延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窑洞风光》等一系列回忆歌颂延安革命精神的文章。这些散文,真挚感人,以崇高的革命思想感染读者的心灵,教育和鼓舞着人们,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1979年作家到四川参加纪念郭沫若逝世一周年学术讨论会,访乐山沙湾郭沫若故居,登峨眉山,创作了《攀金顶》。1980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并参加中国作协的各项活动,创作了《天涯》、《访南糯山》、《鹰》等散文。之后又有《无花果――我和散文》、《海》、《理发到差》、《论忘我的境界》等出版。这些作品体现了他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对人生现实的体悟,传达了他的书斋情怀,有一种别样的风致和情韵。    二、文如其人 人如其文――艺术文化心理分析    从早期华丽的书斋浅吟低唱到延安时期质朴的昂扬慷慨,体现出的既是作家个人的内心成长历程,也透漏出作家文化心理的形成过程。吴伯萧认为:“‘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我是写作的分水岭。”    (一)早期:意境悠悠,清新散淡的小资情调    早期散文风格受惠特曼影响,代表作散文集《羽书》,时而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时而婉约惆怅,浅吟低唱,体现出浓厚的小资产阶级情调。《山屋》(一九三四年四月六日,青岛万年兵营)一文引到:“呵,我的灵魂,我们在平静而清冷的早晨找到我们自己了――惠特曼:《草叶集》。……在这临行时的前宵,听着你午夜的市声,熙熙攘攘,喘着和平的气息,我怀了万分惆怅。”    此时的作品风格局限于在书斋内浅吟低唱,抒发自我的儿女情长、离愁别绪及描写琐屑奇文逸事之类,未能跳出个人狭小的生活圈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