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宋初期宋辽战争宋军失利原因剖析
北宋初期宋辽战争宋军失利原因剖析
宋辽战争,一般指始于公元979年(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宋朝北伐以来,终于公元1004年(真宗景德元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的一系列宋辽间以燕云地区领地争端为主的长期战争。在此期间,宋军败多胜少,国力损失惨重,于公元1004年与辽国订立《澶渊之盟》。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时北宋国内的矛盾、北宋初期的军政、宋辽两军战争成本的差异,来进一步解释宋军失败的原因。
一、宋辽战争的历史背景及过程概述
五代后期,辽国扶植北汉从中原攫取了幽云十六州,并以此为基地屡屡南侵。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代周称帝,建北宋后,为实现统一,赵匡胤在实施先南后北进军方略的过程中,曾寻机分兵攻取北汉,试图收复燕云,但每次进攻均遭辽国援军阻挠而未果。乾德二年(964年),宋攻北汉辽州,辽遣耶律挞烈率军6万往援,是宋辽之间首次大规模作战。开宝元年(968年)至二年,宋再次攻北汉,兵围太原,辽又出兵援北汉,被宋军击退。直至开宝末年,不仅未能灭北汉,反使宋辽间冲突迭起,矛盾日深。
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南方统一大局已定,遂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亲率大军攻北汉。先败辽援军,继破太原灭亡北汉,兵锋直指燕云。自此开始了长达25年余的宋辽战争。其间宋辽双方各有胜负,真宗上台后,辽大举犯宋,一度兵临黄河北岸的澶州,最终以宋辽两国签订《澶渊之盟》而告终。
二、宋军失利原因分析
与汉唐和明清不同,宋在建立之初即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在宋辽战争中其虚弱更是暴露的一览无遗。造成宋军在战争中失利的原因有很多,下面我们大致从三个方面予以分析。
(一)宋初激烈的社会矛盾
宋初社会矛盾激烈,主要是由于统治者推行的土地政策兼并了大量的土地,激化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导致全国各地先后爆发了数量繁多的农民起义。宋初各路置转运使,“不务科敛,不抑兼并”,或谓“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宋朝的土地制度,有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放任对土地的买卖,“不抑兼并”,这是引发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土地兼并的形式,分为通过权力兼并和通过买卖兼并两种,宋朝的土地兼并多属于后者。如在“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中,宋太祖赵匡胤对重兵在握的石守信等人说:“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给钱让他们去市买田宅,与直接赐予田土有很大不同。这使得北宋初年出现了大量的土地兼并现象,逐渐形成了“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状况。但在古代,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必需品,随着土地兼并的不断加深,农民为了生存,纷纷揭竿而起,如宋太宗初年川蜀地区的王小波起义以及真宗初年的王均起义等。频繁的镇压农民起义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宋朝的有生军事力量,也耗费了大量的饷银辎重。没有稳定的内部环境,无法集中力量投入与辽国的战争中,为宋军在战争中的失利埋下了隐患。
(二)宋初的军政
军政在整顿军队风气、提高战斗力等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甚至会影响国家发展的整体态势,下面我们分析宋初军政的特点及其对宋军的影响。
其一,常备军数目异常庞大。宋朝在一百余年里一直实行“养兵”政策,认为扩大军队既可减少农民的反叛,又可使其为国卖力,是治国良策,于是便造成了“冗兵”现象。北宋兵种众多,包括禁军、厢军、乡军、蕃军,其中禁军守京师、备征戍,为朝廷的正规部队,数量最多,并且在受灾之年还不断将流民编入军队,致使军队数量与日俱增。太祖时禁军约有19.3万人,太宗时猛增为35.8万人,真宗时又增至43.1万人.以致“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一分给郊庙之奉,国何得不穷,民何得不困”。禁军的整体素质,也随着数量、待遇的增长而节节下降,在战争中多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其二,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制”的政策,所有军队的主要部分都驻守京师,只有少量驻扎在边境重镇。宋朝在高粱河之战惨败后,将其大部分精力都放在防止内部发生兵变、巩固中央集权上,对外则采取被动防御的策略,这使得宋军的边防力量羸弱不堪,抵挡不了辽国大军的进攻。因此,一旦辽军突破宋军边防,即可攻至京城附近。
其三,在军队中实行“更戍法”。在宋朝统治者的眼中,每一个武将都是潜在的反贼,不得不防。为了防止军队为武将私有,根除武将专横叛乱的根源,严令“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所以坏其凶谋。”以习勤苦、均劳逸为借口,使京师与外地驻军更换驻扎地点,不让禁军将领久留一地。将士频频调换,关系疏远,形成“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兵无常帅,帅无常兵”的局面,使将士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形成牢固的统属关系,滋生了反叛中央的行为。遇有将帅出征,宋朝也准备了一套防范武将专权的措施,临阵作战,往往由皇帝投以阵图。将士只能按图行事,不能临场随机应变,发挥指挥才能,这就使得宋军宛如一盘散沙,毫无凝聚力与向心力
文档评论(0)